一日禅:境界
- 2,412
声明:博客中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的文章均为博客原创文章,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者对零分博客发布的文章有异议,请来信告知删除、修改,如您有好的建议或者意见也可以来信,谢谢!
声明:博客中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的文章均为博客原创文章,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者对零分博客发布的文章有异议,请来信告知删除、修改,如您有好的建议或者意见也可以来信,谢谢!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闫秀勇舍,是平等的心态,就是要怨亲平等。对怨家和亲戚朋友都一视同仁,在顺境、逆境面前,不起爱恨之心,以平常心平等处之。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705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佛教文化心存误解,所以在家人学佛难免困难重重,更有甚者,弄得家庭关系一塌糊涂。那么,佛弟子该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呢?来听听惟贤法师,送给在家佛弟子的箴言吧。2010年10月25日,凤凰网佛教在什邡罗汉寺对话惟贤长老(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惟贤法师1、树立“正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于专业,这种专业比较单纯化,没有一切累赘,所以僧众是住持正法,居士是护持正法。作为僧众应该住持正法,居士或者广大的群众具有各种能力,很多事情僧众不能做,居士可以做,所以居士作为护法是很恰当,而且很实际,很
佛学常识 637
编者按:你觉得佛教戒律很严格吗?你是否已经开始持戒?持戒对自己有什么益处?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智慧的人懂得持戒的益处,戒律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慧人护戒,辐致三宝。名闻得利,后上天乐。——《法句经·戒惧品》【注释】智慧之人知道护守戒德,其人生福报可以达致(佛、法、僧)三种境界。声名闻于天下而获得利养,死后亦可升入天界快乐无比。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722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涅槃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定、慧三学为方法。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僧伽成立时,没有约制团体的一定规律,其后随着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戒,到佛逝世前,已制定了二百多条。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条,我国西藏二百五十三条,汉地二百五十条,大体相同,仅有某些条款分开和合并的不同,汉地比丘尼戒
佛学常识 499
文/广州光孝寺《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所谓修行者,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性,修性也是修心,心性不一不二。禅宗的功夫以明心见性为目标,所谓: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心性有何差别呢?心有生灭变易,性者如如不动。所以,性是体,心是用。明心用,见心体,这就是修行切要的功夫。佛教讲的一切法,阐释的一切道理,都是根据世间万事万物本自具足的体和用而宣说的。把体用弄明白了,在修行上,少走弯路,容易见效果。比如说,一盏灯,也有体有用。灯的本身就是体,灯所发的光明就是用。体用结合,才能把
佛学常识 778
2023年2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下午5时,传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世、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圆寂。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立夫得知星云大师示寂的消息后,特发多年前写的《星云大师的说话艺术》,以此纪念。星云大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刘立夫如果要评出当代佛教最具影响力的讲经说法大师,相信许多人都会选择一个人,那就是星云大师。我虽然对星云大师了解不多,但最近三次有幸亲临现场,聆听他的开示,让我非常震撼。第一次是2014年4月参加江苏宜兴大觉寺举办的“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第二次是2014年5月星云大师参访湖南长沙古麓山寺,加持“湖南佛教首届讲经弘法月”活动,第三次是2014年11月参加“佛光
佛学资讯 2,426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十愿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见多了利欲熏心,才知朴素干净的难得。生活的最高境界一定是简单、朴素,把一切变的简洁明了,生活才能丰富。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714
打佛七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法门,很多人都打过佛七,可是到底什么是打佛七,打佛七的缘起、要求、心态、作用和相关管理,这些你都知道吗?北京西山双泉寺阿弥陀佛圣像。(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宋杰)一、打佛七的缘起简单说来,打佛七是举行七天或以七为周期的专门念佛的修行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是集中一定的时间,让修行者放下外缘,集中精力不受打扰地认真念佛,力争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
佛学常识 3,227
从西汉至今,佛教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两千余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的祖师们翻译经典、研究教义,对印度传过来的佛教经典、宗派思想及修行方法,进行了取舍选择、创造发挥,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宗派。那么,现在的佛教文化到底有着怎样的中国性格?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文/陈沁从各种原始文献看,佛陀以自己的世界观、观察力和思维力,领悟了直达解脱之道的独特境界,并善于启发他人也进入这种思维境界,此即原始佛教所说的“闻、思、修、证”。中国文化对于佛陀思维灵性的继承和信仰实践,是放在“乘”这一较为谦逊的概念中,而不是将佛法作为永恒真理的神秘存在。这体现在历代佛教对佛法
佛学常识 1,311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闫秀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你没必要和别人比。山高水长,怕什么来不及,慌什么到不了。天顺其然,地顺其性,人随其变,一切都是刚刚好。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732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闫秀勇活得太刻意,念头太多,烦恼就会无穷无尽。与其时时刻刻活在烦恼之中,不如在当下的这一片刻清心,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计较,只是单纯地活着,单纯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850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闫秀勇人生什么最有价值?就是爱。把牺牲当作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880
零分杂记是一个个人博客,分享建站知识,手机网络资源,个人随笔,知识分享,软件硬件使用心得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