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禅:舍的境界
- 705
声明:博客中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的文章均为博客原创文章,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者对零分博客发布的文章有异议,请来信告知删除、修改,如您有好的建议或者意见也可以来信,谢谢!
声明:博客中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的文章均为博客原创文章,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者对零分博客发布的文章有异议,请来信告知删除、修改,如您有好的建议或者意见也可以来信,谢谢!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闫秀勇人在这个世上要活出境界,就要接纳所有不完美,便能得自由。用平常心面对所有不如意,少一些抱怨,就能得欢喜。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972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十愿无言、心心相印,是谈话最高艺术。无相、事事默契,是做事最高境界。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411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以平常心去生活,这就是大智慧。当你快乐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当你痛苦的时候,要想到明天很快就会来临。痛苦或快乐,完全蕴含于眼界的宽窄。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936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佛教文化心存误解,所以在家人学佛难免困难重重,更有甚者,弄得家庭关系一塌糊涂。那么,佛弟子该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呢?来听听惟贤法师,送给在家佛弟子的箴言吧。2010年10月25日,凤凰网佛教在什邡罗汉寺对话惟贤长老(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惟贤法师1、树立“正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于专业,这种专业比较单纯化,没有一切累赘,所以僧众是住持正法,居士是护持正法。作为僧众应该住持正法,居士或者广大的群众具有各种能力,很多事情僧众不能做,居士可以做,所以居士作为护法是很恰当,而且很实际,很
佛学常识 637
编者按:春节将至,心情如何?回首过往,什么事使你忧愁?什么事使你喜乐?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心应不随苦与乐而动摇,祝你在新的一年里拥有一颗“不倾动”、坚强的心!失利不忧,得利不高,毁誉称讥,及与苦乐,心不倾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注释】修行人应该于逆境心不忧苦,于顺境意不高慢,于称赞诽谤,以及苦乐面前,心不动摇。心不逐境,方为真修行人。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769
编者按:你觉得佛教戒律很严格吗?你是否已经开始持戒?持戒对自己有什么益处?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智慧的人懂得持戒的益处,戒律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慧人护戒,辐致三宝。名闻得利,后上天乐。——《法句经·戒惧品》【注释】智慧之人知道护守戒德,其人生福报可以达致(佛、法、僧)三种境界。声名闻于天下而获得利养,死后亦可升入天界快乐无比。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722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慧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能够在岁月的枯荣中,体会生命的短促、人世的无常。自然界一草一木的凋零与成长,都是对我们最直接的提醒。它教育我们,怀平常心看淡尘世喧嚣。也敦促我们,怀感恩心珍惜生命的一切馈赠。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903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涅槃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定、慧三学为方法。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僧伽成立时,没有约制团体的一定规律,其后随着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戒,到佛逝世前,已制定了二百多条。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条,我国西藏二百五十三条,汉地二百五十条,大体相同,仅有某些条款分开和合并的不同,汉地比丘尼戒
佛学常识 499
文/广州光孝寺《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所谓修行者,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性,修性也是修心,心性不一不二。禅宗的功夫以明心见性为目标,所谓: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心性有何差别呢?心有生灭变易,性者如如不动。所以,性是体,心是用。明心用,见心体,这就是修行切要的功夫。佛教讲的一切法,阐释的一切道理,都是根据世间万事万物本自具足的体和用而宣说的。把体用弄明白了,在修行上,少走弯路,容易见效果。比如说,一盏灯,也有体有用。灯的本身就是体,灯所发的光明就是用。体用结合,才能把
佛学常识 778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慧海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很多的人和事,难免因为外界事物而影响自己心境。让我们敞开心门,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管身处在何种状况中,都要保持平静、稳定、自主、自在的心境。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500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林恩缘起缘灭,得到失去,好或不好,都是生命的常态,然而这一切都将过去。所以,在顺境中,不可得意忘形,在逆境中,不要自暴自弃,以心灵的常态对待生命。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565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十愿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607
零分杂记是一个个人博客,分享建站知识,手机网络资源,个人随笔,知识分享,软件硬件使用心得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