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语:这才是最大的善行 编者按:人而不孝,何以为人?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家庭是每个人的生活重心,孝顺是伦理道德的根本。在家庭的人伦眷属关系当中,佛教首重孝道,孝顺父母,报答亲恩被列为“四重恩”之首;反之,弒父弒母,则是不通忏悔的五逆重罪。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徐上杰夫善之极者,莫大于孝。恶之大者,其唯害亲乎?——《佛说未生冤经》【注释】人间至善的事,莫过于孝顺父母。人间最恶的事,莫过于害及父母。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451 2年前
智慧法语:要如何侍奉父母? 编者按:你和父母关系好吗?你们是无话不谈的铁哥们还是势不两立的仇人?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百善孝为先”,孝順父母其实也是修行。父母以慈爱养育我们,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岂能有其它善行?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 妙传诸有乐福人,应尊重父母,礼拜修供养,敬爱亲近居。 ——《本事经》【注释】 希望得到福报的人,应该尊重自己的父母,对父母礼拜供养,并能够依近而居,以方便照顾承事。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284 2年前
智慧法语:惭愧知耻是最美的服饰 编者按:你经常心生惭愧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世界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也不是羽衣裳,更不是綾罗绸缎、貂皮大衣,而是“惭耻之服”。惭愧知耻是最美的服装、是最好的化妆品。一个人心中如果懂得“惭愧知耻”,自然能够散发高贵庄严的气质。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李保华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注释】 有两种善法,能救度众生,一个是惭,一个是愧。惭是自己不造作恶业,愧是不教他人造作恶业。惭是在自己内心深处生起羞耻之心,愧是在人前忏悔所造罪业。惭是羞于人,愧是羞 智慧法语 2,430 2年前
智慧法语:心怀仁慈 编者按:你有着慈悲的心肠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心怀仁慈,别人会喜欢接近你,你仁慈的行为,也会让人永记于心。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清广彼乱已整,守以慈仁,见怒能忍,是为梵行。至诚安徐,口无粗言,不瞋彼所,是谓梵行。垂拱无为,不害众生,无所娆恼,是应梵行。 ——《法句经·慈仁品》【注释】烦乱之心已经整饬,然后再以仁慈之德加以固守,看见令人发怒之事能够忍住不怒,这样便是实践梵行。至诚之人心灵安定行动和缓,出口言谈了无粗言,不对他人所处之位瞠目以待,这样便可称之为梵行。仁者垂手治平天下,不去危害众生生命,没有什么可烦恼的,这是遵循梵行的功用。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277 2年前
智慧法语:和健忘说拜拜 编者按:你经常骑驴找驴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健忘也是一种失德,健忘的人容易失信于朋友,一部大机器,忘记了一颗螺丝钉,其后果不堪设想。一个重要的亲友,忘了一句赞美、请安、问候,后果也很难预料,所以古人说“三思而后行”。我们每天的生活不可健忘,应该履行的承诺,如约、如期、如实完成,这是做人的根本。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人喜忘有五因缘:一者,身忘;二者,多念忘;三者,着爱;四者,见着;五者,本宿命者,谓故世恼人、断语惊怖人。劳忘,谓意念劳。——《佛说骂意经》【注释】人健忘有五种原因:第一,身体原因。第二,杂念太多。第三,情执太重。第四,固执己见。第五,本身的宿命。来源:凤凰 智慧法语 2,282 2年前
智慧法语:培福就能解脱吗? 编者按:你认为善恶可以相抵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修福不修道,只得少福而不得大道,“道”中本有无量之福,为何扔了西瓜捡芝麻?从修行的角度而言,只凭借有为法修福对于灭罪、解脱和成佛没有本质的帮助,故说善业和恶业不能相抵。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李保华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注释】凡夫光培福不修道,只说培福就是解脱之路。一边布施供养广修福田,一边心里贪嗔痴还在造恶。想要通过修福消灭罪障,得到了福德但罪障仍在。想要灭除心中的恶缘,便需发自内心的忏悔。来源 智慧法语 2,533 2年前
佛门礼仪大有讲究,那些佛教中的称谓你知道多少? 《中庸》云:“威仪三百,礼仪三千”,佛门中同样重视威仪。佛门礼仪在“戒”、在“律”,也在日常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中,其中,佛门称呼亦有仪制。佛教中有很多称呼,佛教团队因不同职务、资历也会有各种称呼,今日为您介绍三种:即戒规上的称谓、职务上的称谓,生活上的称谓。文/新成长老戒规上的称谓根据所受的戒律之等级而赋予七种称谓,又名七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比丘”与“比丘尼”,梵语比丘,译为乞士,有三种意思:破恶、怖魔、净命,受了二百五十条大戒的成年出家男性称为比丘,受了三百五十条大戒的成年女性称为比丘尼。式叉摩尼,指未受大戒,而接受六法考验准备受大戒的成年出家女 佛学常识 2,349 2年前
禅师为何动辄“骂人”?甚至连佛一起“骂” 乍一听禅师“呵佛骂祖”,但凡叫个佛子,都会觉得这是大逆不道。仔细看,方察觉,实是一番重大的苦心孤诣。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悠游不好惹的德山宣鉴德山宣鉴的打和骂,确实是著了名的,他曾吼过沩仰宗的开宗祖师灵祐,也曾打过临济宗的开宗祖师义玄,更曾骂过曹洞宗的开宗祖师洞山良价:“洞山老人,不识好恶,这老汉死了多少时日,救得有什么用处?”德山不仅骂过当年的开山祖师,而且也曾牵连到释迦牟尼佛。例如:他曾这样的说过:“仁者!如此说修行,岂不闻道:老胡(指佛祖)经三大阿僧祗劫,即今何在?80年死后,与你何别……。”上面是德山讥呵佛陀的说话。下面且看他谩骂各方宗师的言词,范围之广,可能连他自己也会包括在内 佛学常识 2,445 2年前
善人、修行人、明白人,佛弟子的三重人格你具备几重 太虚大师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就是说,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到令人们仰望并照着去做,这个人只有佛陀了,佛陀是德学上的圣人;我们要想达到佛陀的行操,必须完成自己的人格。只有自己的人格完成了,才会具足福慧资粮,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作为佛弟子,是否有标准的人格呢?对此,著名佛教文化学者周叔迦先生总结了三重,即“善人”“修行人”“明白人”,并以三字诀进行点悟,指导我们该怎样去完成这三重人格。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悠游文/周叔迦如何是佛教徒的标准人格呢?太简了不足以表示佛教徒博大的精神,太繁了在实行上难以兼顾。所以鄙人综集许多经论建立了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世间上其他宗教家、社会事业家、哲学家、政治家 佛学常识 2,361 2年前
全是干货!这份佛教15问整理的太全面了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一、什么是佛佛这个字,是梵文音译过来的。汉文里的“弗”字,音与梵文发音相同,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印度悉达多太子通过修道后觉悟成佛的,就在“弗”字旁边加了个“单立人”。所以“佛”这个字,是专门为佛陀新造的字,也显示出古大德的智慧。二、为什么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第一位创始人,是佛弟子最根本的老师,所以称为“本师”,也说明学佛者和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三、什么是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是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觉有情”。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学佛人和佛是师生关系,和菩萨则是同学关系。四、中国最早的 佛学常识 2,468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