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语:智慧增长了 烦恼就少了
编者按:你的烦恼多吗?是不是接触善法时间越长,烦恼就越少?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要小看智慧的火花,积累得多了,能除一切烦恼!犹如少火渐渐增长能烧至劫。文殊师利,是一切智明亦复如是。渐次增长,乃至得到如来大智。智慧之明,烧于一切众生结使。——《佛说菩萨行方便经》【注释】如同星火可以燎原,修行智慧逐渐增长,直到成就圆满佛智,圆满佛智能烧尽众生一切烦恼业障。唯有佛之智慧能永断一切烦恼业障。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494
编者按:你的烦恼多吗?是不是接触善法时间越长,烦恼就越少?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要小看智慧的火花,积累得多了,能除一切烦恼!犹如少火渐渐增长能烧至劫。文殊师利,是一切智明亦复如是。渐次增长,乃至得到如来大智。智慧之明,烧于一切众生结使。——《佛说菩萨行方便经》【注释】如同星火可以燎原,修行智慧逐渐增长,直到成就圆满佛智,圆满佛智能烧尽众生一切烦恼业障。唯有佛之智慧能永断一切烦恼业障。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494
很多人自认为很孝顺,却未必是真孝顺,佛陀一再强调,佛弟子要慈养双亲,而佛教强调的孝道和世间的孝道,却不尽相同。那么,作为佛弟子,到底该如何孝顺父母呢?一起来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1、物资给养,耐心服侍我们要用物资赡养父母,给他们提供舒适的衣食住行环境。不要苛待父母、克扣他们的生活所需。这样自己虽省下一点钱,结果却损了福报,得不偿失。如果父母身体不适,我们一定要及时带他们就医治疗,并耐心服侍。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耐心"?世间有句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普遍来说,我们的孝心难以持久,顺缘具足时我们还能做到孝顺,可如果时间长了,孝顺父母干扰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了,我们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孝养父母?不论是
佛学常识 680
生活中遇到难事或有所求,很多人都会去寺院里许愿,希望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护佑,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或度过难关,但是怎样“许愿”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呢?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1、佛菩萨并非神灵很多“信佛人”在生活中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或有所希求时,就会到寺院向佛菩萨“许愿”,求佛菩萨加持庇佑,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如求财、求子、求姻缘、求事业、求平安、求健康长寿等等,不一而足。谈到“许愿”,其实与中国民间的多神信仰有关。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与中国本土信仰相融合,一般的民众并不完全了解佛菩萨是什么,佛法讲的是什么,而是将佛菩萨当成神灵来信仰、来祈求,就有了向佛菩萨“许愿”、“还愿”之事。佛法认为,鬼神
佛学常识 674
编者按:什么东西是你求之不得的?什么东西是你害怕失去的?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可以不择手段?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欲望是人类的天敌,它使我们受尽痛苦,但又不自知,等到幡然醒悟已经后悔晚矣。追求诸欲诸有情类,于诸欲中,受追求所作苦,受防护所作苦,受亲爱失坏所作苦,受无厌足所作苦,受不自在所作苦,受恶行所作苦。——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注释】追求欲望的人会受种种苦,末得之时受追求之苦,已得之时受维护以防失去之苦,失去之时受失去之若,还要受贪得无厌厌不断追求的苦,受被欲望驱使而不得自在的苦,基至受为了满足欲望做诸恶行的苦。人一旦为欲望所驱使,则不得自在,甚至违背道德,失去善恶标准。
智慧法语 499
编者按:你觉得忍辱的力量有多大?你如何看待忍辱?忍辱是逆来顺受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忍辱是发自内心的用同情心和怜悯心善待对方,加强自我修养,以德报怨,化解烦恼和敌意,这样就能减少许多烦恼,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蜜。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佛说四十二章经》【注释】忍辱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是一种善的力量,没有恶的力量在里面,所以它是健康、安详的。能忍耐的人一定不会做恶事,所以必会得到人的尊敬。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528
编者按:想必建筑方面大家多多少少会懂一点,起码自家的房子哪里是承重墙,应该都会知道的吧?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如果把修行和禅定比做一栋楼或一座城,那么持戒就如同墙和柱子那样重要。道品楼观,以戒为郭。禅定心城,以戒为柱。——《成实论》【注释】修道如楼,以戒为墙,禅定似城,以戒为柱。严持戒律是一切功德得以生起的基础,无戒则无定无慧,终难成就。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03
编者按:做事能够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运气好还是因为认真、努力?你身边是否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世间万事最怕认真二字,只要专心致志,一门深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可能获得最高成就。欲求若有为求无上菩提,于一事中专心修习,无不成办。——《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注释】欲求出离成就佛果的修行人,如果能于佛所开示的任一法门精进不退专心修习,则菩提可得。一门深入,精进不舍,无不成就。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09
编者按:春节将至,心情如何?回首过往,什么事使你忧愁?什么事使你喜乐?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心应不随苦与乐而动摇,祝你在新的一年里拥有一颗“不倾动”、坚强的心!失利不忧,得利不高,毁誉称讥,及与苦乐,心不倾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注释】修行人应该于逆境心不忧苦,于顺境意不高慢,于称赞诽谤,以及苦乐面前,心不动摇。心不逐境,方为真修行人。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768
编者按:每个人是否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为什么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因果循环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自然,种好因得善果,种恶因受报应,因果从来不会欺骗你。譬如种谷,随种而生。种善得福,种恶获殃。未有不种而获果实。——《佛说坚意经》【注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行善业则得善报,行恶业则得恶报,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世间因果无非自作自受。从因入手方能成就菩提。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443
编者按:你能降服你的心吗?你能做到制心一处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制心”首先要“降服其心”,把心用在专一的地方,什么事情不能办到?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佛遗教经》【注释】放纵自心,不加防范,则一切善事不能成就,若能置心一处,则无事不能成办。能防心者,方能远罪,善用心者,方可成就。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483
编者按:你有孩子了吗?你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女的?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这是佛陀对自己的儿子的一段话,积少成多、从小事做起的道理谁都懂,做起来却很难,尤其是还有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儿女,让我们一起像佛陀学习吧!如天雨滴,后不及前,虽不相及,能满大器。修学智慧,亦复如是,从小微起,终成大器。——《末曾有经》【注释】雨水前后不相及,但却能盛满大容器。修行亦也如,从细微之处入手,终能成就佛道。积小成多,菩提道果可成。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621
编者按:你觉得佛教戒律很严格吗?你是否已经开始持戒?持戒对自己有什么益处?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智慧的人懂得持戒的益处,戒律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慧人护戒,辐致三宝。名闻得利,后上天乐。——《法句经·戒惧品》【注释】智慧之人知道护守戒德,其人生福报可以达致(佛、法、僧)三种境界。声名闻于天下而获得利养,死后亦可升入天界快乐无比。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720
编者按:什么是慧眼?怎样培养慧眼呢?我们为什么没有慧眼?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普通人追逐私利,蒙蔽了心眼,总在烦恼、黑暗中跌跌撞撞。如何才能成为有慧眼的人呢?培养善意,用和善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愚人被环境捉弄,智者能改造环境,愚人看世界是人间地狱,智者看世界是光明的净土!世俗无眼,莫见道真。如少见明,当养善意。——《法句经·世俗品》【注释】世人没有慧眼,不见正道,假如稍微见识明亮,我们当以培养善意来开智慧之眼。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03
编者按:你守五戒吗?你害怕失去生命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生命对任何众生来说都是宝贵的,既然我贪生怕死,其他众生也和我一样,所以不忍杀害其宝贵的生命,以满足我一己之私欲!不仅如此,当我们见到因杀生所带来的痛苦时,悲心自然生起。有了这种“悲拔众生苦”之心,爱惜生命、保护生命之心就会自然产生,这才是彻底的守不杀生戒。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佛说梵网经》【注释】佛弟子,若杀人(包括自杀),指使杀人,巧设方便,令其致死,鼓励杀,见作随喜,乃至以咒术杀生,以及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一一都为禁止;乃至一切有
智慧法语 695
人们称呼出家人时,有时会用“上下”二字,你知道其中隐藏何种深义吗?使用时有什么讲究呢?一起来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1、对僧人的尊称僧人自称法号有:释某某、草字某某、衲子某某、沙门某某、比丘某某。而某某法师、某某禅师、某某上人、某公上人、某某长老、上某下某这些称呼,则是他人对僧人的尊称。实则“上下”出自《沙弥律仪》。明代莲池大师著《沙弥律仪要略》下篇感仪门、事师第二云:“凡人问师讳,当云上某下某”。此据云栖法汇原本。弘赞大师《沙弥律仪增注》则云:“凡人问师讳,当云上某字下某字。”(“讳”即二字法名也。若问字号,当直云:某甲和尚,或云:某本师。若问阿阇黎字号,应云某甲轨范师。)清初书玉大师著《沙
佛学常识 2,503
编者按:你有烦恼吗?烦恼从何而来?你有什么好办法对付不断生出的烦恼?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戒能够保护自己的心,不让它受外境的诱惑而波动,心安定了就会心平气和、情绪稳定,你会很快找到心中的智慧!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内学止观,无忘正智。——《法句经·诫慎品》【注释】以道德纲领,规范身口两意的行为;以止观的方法达成定心安心的功夫;以正知、正见、正念、正思的修养,达成开发正慧的目的。用此戒、定、慧的三种功能来对治人的贪、瞋、痴等根本烦恼。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684
编者按:你孝顺吗?你认为儿女应如何尽孝?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在父母心中,儿女的未来最重要。只要你自己管理好自己,你的前途一片光明,父母必然高兴、安心!人持戒乃孝顺,报父母恩耳。何以故?不杀万物得长生,不盗物皆富,不淫不乱不欺皆信,不饮酒皆净,父母有时堕是中便安隐。——《佛说骂意经》【注释】人持戒才是真孝顺,才能报答父母恩,为什么呢?因为不杀生得长寿,不偷盗得富贵,不邪淫得贞良配偶,不妄语得信任,不饮酒得清净,这样父母才放心。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484
编者按:你能做到随时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作为学佛人,要注意自己观察自己,要多看自己有哪些过失。只有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缺点,才会在对治中有的放矢。然而很多的人偏偏看不到自己的过患,却把心思用在观察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上。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佛说四十二章经》【注释】如果人有许多过错,而他自己不觉悟,不悔过自新,这就顿然失去了改过之心,那么罪业就会向他奔来,就好像河水流向大海一样,越积越深越大。如果人有过错,能自己知道错了,从而自己改正解脱,能改恶行善,那么,
智慧法语 2,360
编者按:你觉得你的忍辱功夫如何?你表面忍了,心中确实忍了吗?为什么佛教要强调忍辱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忍辱是六波罗蜜之一,不是说持戒和苦行赶不上忍辱,而是说忍辱是持戒苦行的一部分,是更深的一部分。所以说持戒和苦行最后还要达到忍辱。从根本上说,忍辱往往建立在内心的对立上,对某事、某人反对,但无法与之抗衡,只能退让、回避。为什么要执着呢?为什么不能随时自省、包容对方呢?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佛遗教经》【注释】人们的心里总有一种坚硬的东西——“我慢”,即自高自大、轻慢他人,受到一些伤害就气愤,遇到一些苦就烦恼。只有修持“忍”,才能克服“我慢”。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505
编者按:你是否十分在意诚信?曾经欺骗过你的人,你还相信ta吗?推己及人,你千万不要失信于人啊!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如果自己有能力去做,方可以答应别人;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就不要答应别人,有诺必行是赢得他人信任和尊重的重要方式。古人早就说过,“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虚伪无诚信,智者所摒弃。——《法句经》【注释】如果能做到的,说出来还可以,如果根本做不到的,千万不要说空话。要知道虚伪不讲信用,正是聪明人所鄙弃的。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771
编者按:谁不爱钱财?谁不爱名利?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学佛以后,就应当看淡一点儿。儒家说“无欲则刚”,佛教也讲要断除欲望,“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假使到了无求的话,他的品德就提高了,可以超然物外,人家也会尊重他,自己也不会有烦恼与痛苦了。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佛说四十二章经》【注释】出家的沙门,只要断绝贪欲,认识自己的本性,领会最深的佛理,了悟无为无不为的佛法,内心不贪恋妄念,身外没有什么贪求,心境不执着在修道上,而实际却处处在奉行佛道,不要做恶事,造恶业
智慧法语 2,849
编者按:什么是业障?业障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消除业障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业障就是罪业,是你修行中的障碍,业障都是由妄想而生。若要消除业障,那就要先降伏自心中的无明、妄想,用忏悔消除业障。起了心、动了念,当下觉察照破,不使妄想再生。真正忏悔业障,不但要发一个惭愧心、勇猛心,还要具足大愿心,总之,一颗坚强的心是你成就大智慧所必不可少的。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观普贤行法经》【注释】一切业障都是由妄想产生的,若要消除业障,就要做到真心去忏悔,契悟中道实相,了达一切罪业本自空寂,如此必能消除一切罪业。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705
编者按:你持五戒吗?五戒中为什么要设置酒戒?喝酒对佛子来说有什么伤害?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酒是罪之媒,对于精进修佛的你来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管好自己,以前嗜酒那么现在就戒掉,以前就不喝酒那么请保持这一良好习惯。酒致失志,为放逸行。后堕恶道,无修不真。——《法句经》【注释】饮酒易使心志丧失,做出各种放纵之行。随后即便堕入恶道,没有修行决难进入真如之境。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634
编者按:如何培养慈悲心?怎样才是最大的安乐?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修忍辱是修持慈悲的基础,而慈悲又能得到安乐,所以忍辱修得好必能得到大安乐。若能修忍,当知即是修慈因缘。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乐因缘。——《优婆塞戒经》【注释】行持忍辱,即是修持慈心的因缘,而对于众生的慈心,则是一切安乐的因缘。慈为与乐,与他人乐,必得自身安乐,忍辱者长得安乐。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