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禅:一切都是刚刚好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闫秀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你没必要和别人比。山高水长,怕什么来不及,慌什么到不了。天顺其然,地顺其性,人随其变,一切都是刚刚好。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731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闫秀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你没必要和别人比。山高水长,怕什么来不及,慌什么到不了。天顺其然,地顺其性,人随其变,一切都是刚刚好。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731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闫秀勇有大愿力,我们就不会懈怠。有大慈悲,我们就不会烦恼。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825
2023年4月19日上午,春日的桐柏山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河南佛教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国全、研究生部教学总监刘元春教授率领河南佛教学院首届研究生班暨江苏佛学院寒山学院台净班学生等50余人,来到白云祖庭太白顶云台禅寺参访,受到桐柏县佛教协会副会长、太白顶云台禅寺监院净茗法师的热情接待。云台禅寺监院净茗法师净茗法师与河南佛教学院研究生部教学总监刘元春教授亲切交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王新友)参访寺院(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王新友)参访团一行在大雄宝殿礼佛并先后参观了云台禅寺的各个殿堂,在祖堂顶礼白云禅系开山华光端德祖师后,于祖堂前合影留念。寺院巡礼期间,净茗法师代表云台禅寺住持清
佛学资讯 1,628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闫秀勇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331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闫秀勇交友之道在于“淡”,读书之诀在于“明”,止谤之方在于“聋”,改过之要在于“悔”。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478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眼睛很小,可以看遍世界。鼻孔很小,却嗅着虚空的世界。每一个小小细胞,都助长了生命的生存。因此,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任何一“小”步,都是人间前途的一大步。“小”,蕴藏着不可忽视的力量。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3,903
编者按:你认为羞耻之心、惭愧之心重要吗?我们为什么要有羞耻心和惭愧心?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知道羞耻惭愧,说明心中还有原则和良知,说明还有一份自省,说明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有一份诚实。社会是个大染缸,要始终保持羞耻惭愧之心并不容易,中国有句老话:“知耻而后勇”,保有羞耻与惭愧,你的人生之路一定踏的实、走得稳。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佛遗教经》【注释】做了错事感到有愧,才能够改恶从善。如果做了错事不感到有愧,就与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3,071
编者按:你杀生吗?你是否认为那些杀业深重的人必下地狱?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玄素禅师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样的人佛性都是平等的。无论你以前的业报是怎样的,只要诚心悔过,一心向佛,仍然可以成佛。 佛性平等,贤愚一致(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鹤林玄素禅师居京口鹤林寺,尝一日,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办供,师欣然而往,众皆讶之。师曰:“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景德传灯录》 【注释】玄素禅师住锡在京口鹤林寺,有一天,一个屠夫前来拜访,愿意在他的家里办素斋供养玄素禅师,玄素禅师欣然而从之。众人对此感到惊讶。禅师却认为:“佛性平等,贤人和愚者都是一样。凡是可以超
智慧法语 2,854
编者按:你是否恨过一个人?是否有人刻骨铭心的恨着你?如何化解怨恨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化解怨恨的办法只有一个,否则你恨我,我恨你,只会使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感情越来越恶劣。中国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 非以恨止恨,唯无恨止恨(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究善法师) 非以恨止恨,唯无恨止恨。——《法句经之双品》 【注释】不能用怨恨来阻止怨恨,只有不怨恨他人,才能使他人不怨恨自己。 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914
编者按:你畏惧死亡吗?你想求得长生不老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王梵志(?-670),原名梵天,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人。唐初僧人,擅长俚语作诗,语言浅俗有趣,诗风别具一格。他把坟墓比作馒头,把众生比作馅草,向人们揭示了一个冷酷的现实,人无法逃脱死亡,不要热衷于功名利禄、妄求长生不老。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王梵志诗集》 【注释】城外那些一个个像馒头的土堆,“馅”就生活在城里,一人一个土馒头,不要嫌弃这些土馒头啊。 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3,130
编者按:你学佛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认为学佛最重要的是多听讲经、多看佛经?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不在“悟”与“修”方面下功夫,只搬弄书本中的文句,就不会有收获。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楞严经》 【注释】书看得再多,掌握的知识再多,若不修行就是一片空白,就像饿了就要吃饭,只靠说是不能饱的。 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3,702
编者按:众生与佛菩萨有哪些不同?不同就在迷悟之间,根源就是我们的内心。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不平静啊,方寸之间有高山、大海、恶龙,怎样才能使内心平静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 从慧能禅师的话语间能找到答案。 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坛经》 【注释】一直坚持做十种善事,天堂就会降临。除去人我分别的念头,须弥山就会倒掉;除去邪心,
智慧法语 2,791
编者按:你觉得智者和常人有什么不同?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千万不要被“迷人”所迷惑,他们嘴上讲得头头是道,但自己的坏习气却没有减少;祝你能够精勤与佛法,并把佛法融入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个智慧的人!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坛经》 【注释】执迷愚笨的人只是口头上说说,聪明智慧的人却用心来修行。又有这样的愚笨之人,他们只是什么也不想地静坐着,就自称是大。这一种人,不要和他们交谈,因为他们所持有的是错误的见解。 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795
编者按:快乐是如何产生的?只有满足了欲望才能产生快乐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欲界即六道,无欲即可摆脱欲界的烦恼,慈悲可以产生无欲的快乐。想要皈依三宝,就必须先超越自己,扔掉你的傲慢和偏见,这就是你第一个值得铭记的无欲之乐。 世间无欲乐,越度于欲界。(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世间无欲乐,越度于欲界。能伏我慢者,此最第一乐。——《四分律》卷三十一 【注释】能够在世间修证出“没有欲望的快乐”,就可以超越欲界,从欲界的烦恼海中度脱出来了。能够走出我慢,才可以走向佛,所以是“第一乐”。 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714
编者按:人能否脱离物质生活?单靠精神的力量能否生存下去?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人不能脱离物质而生活,但也不能走入另一个极端,沉迷于物欲之中,学佛之路就是一条摆脱欲望的道路。 古之善生者,不事物,故无欲(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摄影:张科) 物无可欲。人欲之,故可欲。欲生于爱,爱必取,取必入,入则没。没则己小而物大,生轻而物重,人亡而物存。古之善生者,不事物,故无欲,虽万状陈前,犹西子售色于糜鹿也。—《憨山绪言》 【注释】物体之间没有欲望,因为人对物滋生了欲望,物才变成了充满欲望的东西。欲是贪爱的表现,贪爱之就会去取,便投入,投入便湮没于物欲之中。一旦沉溺进去,人便比物渺小了,生命就不
智慧法语 2,710
编者按:你是否发现佛经中经常有谁谁修成什么果位、达到什么境界,可现在怎么一个也没有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其实佛陀把道理都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只需要安心修持就好。 多知多解,翻成雍塞(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也。今时人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雍塞,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一黄檗禅师 【注释】古人心性天然,直面自然,开口便说根本问题,只听到一条真理便可融会贯通,所以你看那些得道的人清闲、自在。后人则不同,想要多听多想,到处求解,把这样的过程叫做修行。其实他们不知道听得越多反而阻塞了心
智慧法语 2,787
编者按:应该如何理解“空”和“有”?他们两个是互相排斥的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并不是理解了“空”就要否定一切,而是要做到“万象宛然,彼此无碍”的圆融境界。 万象宛然,彼此无碍(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终日有而常空,空不绝有;终日空而常有,有不碍空。然不碍有之空,能融万家;不绝空之有,能成一切。是故万象宛然,彼此无碍也。——法藏《华严经义海百门》 【注释】天天活在有相之中而保持空寂明净,空净并不断灭有相,天天保持空寂明净的心态而存在着,有相并不妨碍空净的状态。不妨碍存在的“空”能兼融森罗万象,不断送空的“有”能成就一切“有”的形态。所以字宙间万象安然有序,彼此之间没有妨碍。&n
智慧法语 477
编者按:你知道雍正皇帝吗?雍正皇帝除了勤于政事,他还是一名佛教徒。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迷、达是两种人生态度,“迷”者什么都贫恋反而会一无所有,“达”者明智地生活反而不会失去什么,至少丢失不了自己的自性本心。 迷者迷有亦迷天,达者达无即达有。——雍正《万善同归集序》 【注释】痴迷的人既迷恋假有诸相,又迷恋死后升天,通达的人明白了万法皆空的道理便知道该怎么活了。 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474
编者按:你会背诵《心经》吗?你能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追求大智,偏于修证自我解脱;或是追求大悲,去当“有为”志士仁人,其实应该走“中道”,双重使命一肩挑。这种人生态度的思想基础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宇宙观。 观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观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注释】坚持一切色法虚幻不实,走解脱之路成就觉悟大智,不停留在生死轮回的流转中;坚持“空”也就是色,万物皆因因缘而生,最后都因因缘而灭,走济度众生之路成就救世慈悲,不安心于空寂解脱之道。 来源:凤
智慧法语 532
编者按:“色”与“空”是佛家永远不能绕开的话题,你如何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怎样是幻色?怎样又是是真空?他们两个互不妨碍就是了。 色是幻色,必不碍空;空是真空,必不碍色。(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色是幻色,必不碍空;空是真空,必不碍色。若碍于色,即是断空;若碍于空,即是实色。——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注释】色是因缘合成的假有,必定妨碍不了有自性的真空;空既然是真正的空,也就不会妨碍“色”。若妨碍了色就不是真空了,若妨碍空,那色也就不是幻色假有,而是有自性实质的了。 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475
编者按:你想获得福报吗?怎样才能获得福报?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学佛的道路上更加精进?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坚定的修持戒律,意味着你与佛陀在生活和行为上保持了高度的同步,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福报吗?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大智度论》【注释】若众生想要得到大的、善的利益,应当坚定修持戒律,就像珍贵的财宝一样来珍惜,就像守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遵守。为什么这样呢?就像大地,一切万物及有形状的物质,都是依靠大地而存在,佛教戒律也是这样
智慧法语 1,336
编者按:你相信善恶果报吗?你相信你有前生、有来世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不论你身处何地,业报都会如影随形。我们应该珍惜现世的时光,努力行善,多积累福德才对。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莫追。——《涅槃经》【注释】善恶果报,如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时时伴随着我们。三世因果,循环不止从不坏失。这一生不造善因,虚度时日,他生受果报时后悔已经晚了。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471
编者按:你知道持戒的重要性吗?我比别人聪明、佛经义理比别人懂得多,是不是可以少持戒?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不持戒,再聪明的人也将慧根渐钝。不持戒人,虽有利智,以营事务,种种欲求生业之事,慧根渐钝。譬如利刀以割泥土,遂成钝器。——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注释】不持戒的人,纵然很有智慧,但是经常用以经营世间之事,满足欲望安乐。慧根就会慢慢暗钝。这就如同,我们经常用锋利的刀去割泥土,利刀也就慢慢变成钝器了。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28
编者按:你是否愿意亲近有学识的人?与有学问的人长时间共处,是不是觉得自己也变得知识渊博了?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佛陀告诫我们,要亲近善知识,这样才能增长智慧。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习善,行成芳洁。——《法句譬喻经》【注释】亲近贤达的人,如同接近香洁的物品,增长智慧善行,自己就成了品格高尚的人。修行人应该亲近善士,这样才能智慧增长。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