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语:心不逐境最吉祥
编者按:春节将至,心情如何?回首过往,什么事使你忧愁?什么事使你喜乐?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心应不随苦与乐而动摇,祝你在新的一年里拥有一颗“不倾动”、坚强的心!失利不忧,得利不高,毁誉称讥,及与苦乐,心不倾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注释】修行人应该于逆境心不忧苦,于顺境意不高慢,于称赞诽谤,以及苦乐面前,心不动摇。心不逐境,方为真修行人。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767
编者按:春节将至,心情如何?回首过往,什么事使你忧愁?什么事使你喜乐?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心应不随苦与乐而动摇,祝你在新的一年里拥有一颗“不倾动”、坚强的心!失利不忧,得利不高,毁誉称讥,及与苦乐,心不倾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注释】修行人应该于逆境心不忧苦,于顺境意不高慢,于称赞诽谤,以及苦乐面前,心不动摇。心不逐境,方为真修行人。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767
编者按:每个人是否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为什么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因果循环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自然,种好因得善果,种恶因受报应,因果从来不会欺骗你。譬如种谷,随种而生。种善得福,种恶获殃。未有不种而获果实。——《佛说坚意经》【注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行善业则得善报,行恶业则得恶报,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世间因果无非自作自受。从因入手方能成就菩提。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442
编者按:你能降服你的心吗?你能做到制心一处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制心”首先要“降服其心”,把心用在专一的地方,什么事情不能办到?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佛遗教经》【注释】放纵自心,不加防范,则一切善事不能成就,若能置心一处,则无事不能成办。能防心者,方能远罪,善用心者,方可成就。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483
编者按:你有孩子了吗?你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女的?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这是佛陀对自己的儿子的一段话,积少成多、从小事做起的道理谁都懂,做起来却很难,尤其是还有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儿女,让我们一起像佛陀学习吧!如天雨滴,后不及前,虽不相及,能满大器。修学智慧,亦复如是,从小微起,终成大器。——《末曾有经》【注释】雨水前后不相及,但却能盛满大容器。修行亦也如,从细微之处入手,终能成就佛道。积小成多,菩提道果可成。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620
编者按:你觉得佛教戒律很严格吗?你是否已经开始持戒?持戒对自己有什么益处?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智慧的人懂得持戒的益处,戒律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慧人护戒,辐致三宝。名闻得利,后上天乐。——《法句经·戒惧品》【注释】智慧之人知道护守戒德,其人生福报可以达致(佛、法、僧)三种境界。声名闻于天下而获得利养,死后亦可升入天界快乐无比。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719
编者按:什么是慧眼?怎样培养慧眼呢?我们为什么没有慧眼?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普通人追逐私利,蒙蔽了心眼,总在烦恼、黑暗中跌跌撞撞。如何才能成为有慧眼的人呢?培养善意,用和善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愚人被环境捉弄,智者能改造环境,愚人看世界是人间地狱,智者看世界是光明的净土!世俗无眼,莫见道真。如少见明,当养善意。——《法句经·世俗品》【注释】世人没有慧眼,不见正道,假如稍微见识明亮,我们当以培养善意来开智慧之眼。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02
编者按:你守五戒吗?你害怕失去生命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生命对任何众生来说都是宝贵的,既然我贪生怕死,其他众生也和我一样,所以不忍杀害其宝贵的生命,以满足我一己之私欲!不仅如此,当我们见到因杀生所带来的痛苦时,悲心自然生起。有了这种“悲拔众生苦”之心,爱惜生命、保护生命之心就会自然产生,这才是彻底的守不杀生戒。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佛说梵网经》【注释】佛弟子,若杀人(包括自杀),指使杀人,巧设方便,令其致死,鼓励杀,见作随喜,乃至以咒术杀生,以及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一一都为禁止;乃至一切有
智慧法语 694
编者按:你有烦恼吗?烦恼从何而来?你有什么好办法对付不断生出的烦恼?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戒能够保护自己的心,不让它受外境的诱惑而波动,心安定了就会心平气和、情绪稳定,你会很快找到心中的智慧!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内学止观,无忘正智。——《法句经·诫慎品》【注释】以道德纲领,规范身口两意的行为;以止观的方法达成定心安心的功夫;以正知、正见、正念、正思的修养,达成开发正慧的目的。用此戒、定、慧的三种功能来对治人的贪、瞋、痴等根本烦恼。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683
编者按:你孝顺吗?你认为儿女应如何尽孝?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在父母心中,儿女的未来最重要。只要你自己管理好自己,你的前途一片光明,父母必然高兴、安心!人持戒乃孝顺,报父母恩耳。何以故?不杀万物得长生,不盗物皆富,不淫不乱不欺皆信,不饮酒皆净,父母有时堕是中便安隐。——《佛说骂意经》【注释】人持戒才是真孝顺,才能报答父母恩,为什么呢?因为不杀生得长寿,不偷盗得富贵,不邪淫得贞良配偶,不妄语得信任,不饮酒得清净,这样父母才放心。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483
编者按:你能做到随时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作为学佛人,要注意自己观察自己,要多看自己有哪些过失。只有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缺点,才会在对治中有的放矢。然而很多的人偏偏看不到自己的过患,却把心思用在观察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上。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佛说四十二章经》【注释】如果人有许多过错,而他自己不觉悟,不悔过自新,这就顿然失去了改过之心,那么罪业就会向他奔来,就好像河水流向大海一样,越积越深越大。如果人有过错,能自己知道错了,从而自己改正解脱,能改恶行善,那么,
智慧法语 2,359
编者按:你觉得你的忍辱功夫如何?你表面忍了,心中确实忍了吗?为什么佛教要强调忍辱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忍辱是六波罗蜜之一,不是说持戒和苦行赶不上忍辱,而是说忍辱是持戒苦行的一部分,是更深的一部分。所以说持戒和苦行最后还要达到忍辱。从根本上说,忍辱往往建立在内心的对立上,对某事、某人反对,但无法与之抗衡,只能退让、回避。为什么要执着呢?为什么不能随时自省、包容对方呢?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佛遗教经》【注释】人们的心里总有一种坚硬的东西——“我慢”,即自高自大、轻慢他人,受到一些伤害就气愤,遇到一些苦就烦恼。只有修持“忍”,才能克服“我慢”。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504
编者按:你是否十分在意诚信?曾经欺骗过你的人,你还相信ta吗?推己及人,你千万不要失信于人啊!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如果自己有能力去做,方可以答应别人;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就不要答应别人,有诺必行是赢得他人信任和尊重的重要方式。古人早就说过,“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虚伪无诚信,智者所摒弃。——《法句经》【注释】如果能做到的,说出来还可以,如果根本做不到的,千万不要说空话。要知道虚伪不讲信用,正是聪明人所鄙弃的。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770
编者按:谁不爱钱财?谁不爱名利?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学佛以后,就应当看淡一点儿。儒家说“无欲则刚”,佛教也讲要断除欲望,“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假使到了无求的话,他的品德就提高了,可以超然物外,人家也会尊重他,自己也不会有烦恼与痛苦了。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佛说四十二章经》【注释】出家的沙门,只要断绝贪欲,认识自己的本性,领会最深的佛理,了悟无为无不为的佛法,内心不贪恋妄念,身外没有什么贪求,心境不执着在修道上,而实际却处处在奉行佛道,不要做恶事,造恶业
智慧法语 2,848
编者按:你相信善有善报吗?我做了这么多的善事,为什么还是麻烦不断?你是否有这样的疑惑?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因果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要时间上成熟,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出来的。比如一粒种子种在地上,微小不可见,几百年、几千年以后,仰头一看,好伟大的树啊!人们都只看到树的长大,只看到种树的结果,并不在意那颗微小的种子。所以布施的果报,要等待时节因缘。如是施报,不离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尽,不得施报。——《毗耶娑问经》【注释】一切行为的果报,都会落到施主自己身上。但因缘不成熟、命运的车轮还没有转到尽头,就不会得到果报。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601
编者按:你是否曾在生活、工作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你是否觉得偶尔放逸一下没什么关系?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放纵一下自己确实可以缓解自己紧张的心情,但轻松之后就需自我反省,是否过度的放逸了,须知“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你的言行都有因果,都有业力在记录着。比丘谨慎乐,放逸多忧愆。变诤小致大,积恶入火焚。——《法句经》【注释】比丘面对快乐十分谨慎,放纵之人多生忧愁与过失;致使诤讼由小变大,犹如积恶成报如入火场自焚。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666
编者按:什么是业障?业障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消除业障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业障就是罪业,是你修行中的障碍,业障都是由妄想而生。若要消除业障,那就要先降伏自心中的无明、妄想,用忏悔消除业障。起了心、动了念,当下觉察照破,不使妄想再生。真正忏悔业障,不但要发一个惭愧心、勇猛心,还要具足大愿心,总之,一颗坚强的心是你成就大智慧所必不可少的。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观普贤行法经》【注释】一切业障都是由妄想产生的,若要消除业障,就要做到真心去忏悔,契悟中道实相,了达一切罪业本自空寂,如此必能消除一切罪业。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704
编者按:你持五戒吗?五戒中为什么要设置酒戒?喝酒对佛子来说有什么伤害?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酒是罪之媒,对于精进修佛的你来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管好自己,以前嗜酒那么现在就戒掉,以前就不喝酒那么请保持这一良好习惯。酒致失志,为放逸行。后堕恶道,无修不真。——《法句经》【注释】饮酒易使心志丧失,做出各种放纵之行。随后即便堕入恶道,没有修行决难进入真如之境。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633
编者按:你觉得佛法是不是很高深?什么样的人才可以领悟佛法?愚痴的人为什么会愚痴?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愚痴的人之所以愚痴,源于自身的“三毒”所害,即贪、嗔、痴,这是人们身、口、意业一切恶行的根源。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愚人意难解,贪乱好诤讼。上智当重慎,护斯为宝尊。——《法句经》【注释】愚昧之人心意难以悟解佛法,贪婪昏乱喜好与人诤讼。上智之人应当意重如山慎守心意,并将澄明心意视为宝中之宝。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797
编者按:你是否感觉有的时候说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自觉是否已经掌握了与人沟通的技巧?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大家都知道恶语相向是要不得的,但为什么仍然时常会有粗言恶语呢?为什么总是“刚强难调伏”呢?那个“刚强难调伏”的是什么呢?粗言触恼人,好发他隐私,刚强难调伏,生焰口饿鬼。——《业报差别经》【注释】若以恶语触恼别人,揭露他人的隐私,此类刚强难化的众生死后会转为口中燃火的饿鬼。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60
编者按:你是否觉得在社会上行走,如果不说假话根本活不下去?生活中在你身边是否有人说话真实可靠,大家都相信他?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有些人贪图利益和名位而说妄语,也许他可以一时成功,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但恶因已经种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妄语言说者,是地狱因缘。因缘前已作,唱唤何所益?——《正法念处经》【注释】说妄语是堕入地狱之因,既然已经造了堕地狱的业,感受果报时哭叫又有什么用呢?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04
编者按:你认为真正的利益应该如何获得?是通过非法、暴力的手段还是正当的途径?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我们应以慈悲为怀,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对人要包容,对自己所拥有的要感恩、知足。须知人生的真正利益通过暴恶的手段是达不到的,唯有以“慈”对待他人才能得到。仁无乱志,慈最可行。愍伤众生,此福无量。——《法句经》【注释】仁慈之人没有繁乱心志,慈悲情怀最为可行:哀愍同情芸芸众生,这种德福无法计量。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03
编者按:你如何面对诱惑?你知道造恶业必会得恶果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面对贪欲的烦恼,很多人没有对治的能力,不要说一般人,甚至世间的勇士和智者也被贪欲所践踏,没有直面的勇气,由此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工作带来了很多违缘。因此,希望各位洁身自好,为了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努力对治烦恼、断除不清净的行为。总之,大家要了知贪欲的过患,并且断除不如法的行为,这才会拥有今生来世的安乐。若人作恶业,皆得恶果报。若欲自乐者,如是莫近恶。——《正法念处经》【注释】如果人造恶业,必定会感受恶果,如果想给自己带来安乐,就千万不要趋近恶业。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22
编者按:如何培养慈悲心?怎样才是最大的安乐?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修忍辱是修持慈悲的基础,而慈悲又能得到安乐,所以忍辱修得好必能得到大安乐。若能修忍,当知即是修慈因缘。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乐因缘。——《优婆塞戒经》【注释】行持忍辱,即是修持慈心的因缘,而对于众生的慈心,则是一切安乐的因缘。慈为与乐,与他人乐,必得自身安乐,忍辱者长得安乐。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176
编者按:布施真的有因果吗?布施真的有果报吗?布施之后能为我带来什么?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真正的智者在布施时是不考虑这些问题的,布施是六度之首,布施要“无我利他”,不考虑我将失去什么、能得到什么,而是用自己的慈悲去利益他人。智人行施,为怜悯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优婆塞戒经》【注释】智者行布施,是因为怜悯他人,为令他人得安乐,为令他们也生起布施之心。布施者,应将布施之心,施于他人,令得安乐。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