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法语:一门深入的做事怎么会不成功?
编者按:做事能够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运气好还是因为认真、努力?你身边是否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世间万事最怕认真二字,只要专心致志,一门深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可能获得最高成就。欲求若有为求无上菩提,于一事中专心修习,无不成办。——《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注释】欲求出离成就佛果的修行人,如果能于佛所开示的任一法门精进不退专心修习,则菩提可得。一门深入,精进不舍,无不成就。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07
编者按:做事能够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运气好还是因为认真、努力?你身边是否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世间万事最怕认真二字,只要专心致志,一门深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可能获得最高成就。欲求若有为求无上菩提,于一事中专心修习,无不成办。——《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注释】欲求出离成就佛果的修行人,如果能于佛所开示的任一法门精进不退专心修习,则菩提可得。一门深入,精进不舍,无不成就。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07
编者按:春节将至,心情如何?回首过往,什么事使你忧愁?什么事使你喜乐?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心应不随苦与乐而动摇,祝你在新的一年里拥有一颗“不倾动”、坚强的心!失利不忧,得利不高,毁誉称讥,及与苦乐,心不倾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注释】修行人应该于逆境心不忧苦,于顺境意不高慢,于称赞诽谤,以及苦乐面前,心不动摇。心不逐境,方为真修行人。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767
编者按:你能降服你的心吗?你能做到制心一处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制心”首先要“降服其心”,把心用在专一的地方,什么事情不能办到?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佛遗教经》【注释】放纵自心,不加防范,则一切善事不能成就,若能置心一处,则无事不能成办。能防心者,方能远罪,善用心者,方可成就。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482
编者按:你觉得佛教戒律很严格吗?你是否已经开始持戒?持戒对自己有什么益处?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智慧的人懂得持戒的益处,戒律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慧人护戒,辐致三宝。名闻得利,后上天乐。——《法句经·戒惧品》【注释】智慧之人知道护守戒德,其人生福报可以达致(佛、法、僧)三种境界。声名闻于天下而获得利养,死后亦可升入天界快乐无比。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719
编者按:什么是慧眼?怎样培养慧眼呢?我们为什么没有慧眼?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普通人追逐私利,蒙蔽了心眼,总在烦恼、黑暗中跌跌撞撞。如何才能成为有慧眼的人呢?培养善意,用和善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愚人被环境捉弄,智者能改造环境,愚人看世界是人间地狱,智者看世界是光明的净土!世俗无眼,莫见道真。如少见明,当养善意。——《法句经·世俗品》【注释】世人没有慧眼,不见正道,假如稍微见识明亮,我们当以培养善意来开智慧之眼。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02
编者按:你有烦恼吗?烦恼从何而来?你有什么好办法对付不断生出的烦恼?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戒能够保护自己的心,不让它受外境的诱惑而波动,心安定了就会心平气和、情绪稳定,你会很快找到心中的智慧!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内学止观,无忘正智。——《法句经·诫慎品》【注释】以道德纲领,规范身口两意的行为;以止观的方法达成定心安心的功夫;以正知、正见、正念、正思的修养,达成开发正慧的目的。用此戒、定、慧的三种功能来对治人的贪、瞋、痴等根本烦恼。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683
编者按:谁不爱钱财?谁不爱名利?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学佛以后,就应当看淡一点儿。儒家说“无欲则刚”,佛教也讲要断除欲望,“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假使到了无求的话,他的品德就提高了,可以超然物外,人家也会尊重他,自己也不会有烦恼与痛苦了。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佛说四十二章经》【注释】出家的沙门,只要断绝贪欲,认识自己的本性,领会最深的佛理,了悟无为无不为的佛法,内心不贪恋妄念,身外没有什么贪求,心境不执着在修道上,而实际却处处在奉行佛道,不要做恶事,造恶业
智慧法语 2,846
编者按:你相信善有善报吗?我做了这么多的善事,为什么还是麻烦不断?你是否有这样的疑惑?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因果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要时间上成熟,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出来的。比如一粒种子种在地上,微小不可见,几百年、几千年以后,仰头一看,好伟大的树啊!人们都只看到树的长大,只看到种树的结果,并不在意那颗微小的种子。所以布施的果报,要等待时节因缘。如是施报,不离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尽,不得施报。——《毗耶娑问经》【注释】一切行为的果报,都会落到施主自己身上。但因缘不成熟、命运的车轮还没有转到尽头,就不会得到果报。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600
编者按:你是否曾在生活、工作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你是否觉得偶尔放逸一下没什么关系?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放纵一下自己确实可以缓解自己紧张的心情,但轻松之后就需自我反省,是否过度的放逸了,须知“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你的言行都有因果,都有业力在记录着。比丘谨慎乐,放逸多忧愆。变诤小致大,积恶入火焚。——《法句经》【注释】比丘面对快乐十分谨慎,放纵之人多生忧愁与过失;致使诤讼由小变大,犹如积恶成报如入火场自焚。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665
编者按:什么是业障?业障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消除业障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业障就是罪业,是你修行中的障碍,业障都是由妄想而生。若要消除业障,那就要先降伏自心中的无明、妄想,用忏悔消除业障。起了心、动了念,当下觉察照破,不使妄想再生。真正忏悔业障,不但要发一个惭愧心、勇猛心,还要具足大愿心,总之,一颗坚强的心是你成就大智慧所必不可少的。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观普贤行法经》【注释】一切业障都是由妄想产生的,若要消除业障,就要做到真心去忏悔,契悟中道实相,了达一切罪业本自空寂,如此必能消除一切罪业。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704
编者按:你持五戒吗?五戒中为什么要设置酒戒?喝酒对佛子来说有什么伤害?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酒是罪之媒,对于精进修佛的你来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管好自己,以前嗜酒那么现在就戒掉,以前就不喝酒那么请保持这一良好习惯。酒致失志,为放逸行。后堕恶道,无修不真。——《法句经》【注释】饮酒易使心志丧失,做出各种放纵之行。随后即便堕入恶道,没有修行决难进入真如之境。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632
编者按:你觉得佛法是不是很高深?什么样的人才可以领悟佛法?愚痴的人为什么会愚痴?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愚痴的人之所以愚痴,源于自身的“三毒”所害,即贪、嗔、痴,这是人们身、口、意业一切恶行的根源。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愚人意难解,贪乱好诤讼。上智当重慎,护斯为宝尊。——《法句经》【注释】愚昧之人心意难以悟解佛法,贪婪昏乱喜好与人诤讼。上智之人应当意重如山慎守心意,并将澄明心意视为宝中之宝。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796
编者按:你是否感觉有的时候说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自觉是否已经掌握了与人沟通的技巧?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大家都知道恶语相向是要不得的,但为什么仍然时常会有粗言恶语呢?为什么总是“刚强难调伏”呢?那个“刚强难调伏”的是什么呢?粗言触恼人,好发他隐私,刚强难调伏,生焰口饿鬼。——《业报差别经》【注释】若以恶语触恼别人,揭露他人的隐私,此类刚强难化的众生死后会转为口中燃火的饿鬼。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59
编者按:你是否觉得在社会上行走,如果不说假话根本活不下去?生活中在你身边是否有人说话真实可靠,大家都相信他?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有些人贪图利益和名位而说妄语,也许他可以一时成功,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但恶因已经种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妄语言说者,是地狱因缘。因缘前已作,唱唤何所益?——《正法念处经》【注释】说妄语是堕入地狱之因,既然已经造了堕地狱的业,感受果报时哭叫又有什么用呢?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04
编者按:你认为真正的利益应该如何获得?是通过非法、暴力的手段还是正当的途径?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我们应以慈悲为怀,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对人要包容,对自己所拥有的要感恩、知足。须知人生的真正利益通过暴恶的手段是达不到的,唯有以“慈”对待他人才能得到。仁无乱志,慈最可行。愍伤众生,此福无量。——《法句经》【注释】仁慈之人没有繁乱心志,慈悲情怀最为可行:哀愍同情芸芸众生,这种德福无法计量。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03
编者按:你如何面对诱惑?你知道造恶业必会得恶果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面对贪欲的烦恼,很多人没有对治的能力,不要说一般人,甚至世间的勇士和智者也被贪欲所践踏,没有直面的勇气,由此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工作带来了很多违缘。因此,希望各位洁身自好,为了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努力对治烦恼、断除不清净的行为。总之,大家要了知贪欲的过患,并且断除不如法的行为,这才会拥有今生来世的安乐。若人作恶业,皆得恶果报。若欲自乐者,如是莫近恶。——《正法念处经》【注释】如果人造恶业,必定会感受恶果,如果想给自己带来安乐,就千万不要趋近恶业。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22
编者按:如何培养慈悲心?怎样才是最大的安乐?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修忍辱是修持慈悲的基础,而慈悲又能得到安乐,所以忍辱修得好必能得到大安乐。若能修忍,当知即是修慈因缘。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乐因缘。——《优婆塞戒经》【注释】行持忍辱,即是修持慈心的因缘,而对于众生的慈心,则是一切安乐的因缘。慈为与乐,与他人乐,必得自身安乐,忍辱者长得安乐。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176
编者按:布施真的有因果吗?布施真的有果报吗?布施之后能为我带来什么?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真正的智者在布施时是不考虑这些问题的,布施是六度之首,布施要“无我利他”,不考虑我将失去什么、能得到什么,而是用自己的慈悲去利益他人。智人行施,为怜悯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优婆塞戒经》【注释】智者行布施,是因为怜悯他人,为令他人得安乐,为令他们也生起布施之心。布施者,应将布施之心,施于他人,令得安乐。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513
编者按:你有什么担忧的或是发愁的事情吗?你觉得为什么会有担忧和发愁出现?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人因为有了爱欲而有了忧愁,有了忧愁必然就会有畏惧,这样的人生就会充满痛苦。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四十二章经》【注释】因为心生贪爱,所以患得患失,所以心生怖畏。若能无欲无求,则可无忧无畏。无欲之人,心怀坦荡,品质高洁。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183
编者按:你做过哪些自以为得意的事情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自以为很好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未必很好,我们沉迷于爱欲之中,自以为很幸福,其实苦于忧愁就会随之而来。譬如苍蝇,在粪上住,自以为净。心亦如是,入爱欲中,自以为净。——《佛说遗日摩尼宝经》【注释】苍蝇以粪便为居所,以为其清净无染,我们沉迷爱欲之中,也自以为清净无染。爱欲乃生命流转之因,不了此因,轮回无期。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207
编者按:当你遇到争执时是否能够保持冷静?你是否为了一时之快就与对方大吵特吵?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只有争吵才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不能学会退让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就是解脱,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若以诤止诤,诤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中阿含经》【注释】遇到无端的争执、吵闹,如果与之进行争辩、争论,并不能使对方的火气平息下来;只有忍耐、克制,才是终止争吵的有效方法。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189
编者按:你是否感觉自己的心总是无法平静?是什么在困扰着它?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我有宝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而今尽尘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只有尘尽光生,才能照破山河万朵。每个人都是如此,垢净明存,必须让他发出光和热,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来藏的清净心,但是我们这个心被染污了,所以我们在这里头起心动念。虽然我们达不到六祖慧能的境界,但还是应该做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心即清净矣。——《佛说四十二章经》【注释】人如炼铁,要把矿石中的杂质去掉,才能得到品质精良的铁。修行人去除心中污垢杂染,心则得清净。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626
编者按:你是否觉得有的时候自己越睡越懒,睡的时间越长头脑越不清楚,迷迷糊糊的?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睡眠不足、疲劳过度使身体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充足的睡眠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但不要贪图睡眠,佛陀提醒我们贪睡有二十种过失,世人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心中欢喜,身体就感觉轻快,如果能够发起精进之心,就不会疲倦懈怠。也许你会觉得贪睡是一种快乐,但你不觉得我们应该追求真正的喜悦吗?什么是真正的喜悦?法喜充满啊!复睡眠人喜睡眠有三因缘:一者多食,二者饮,三者忧。复有三因缘:一者身休息,二者余意极卧出更受意,三者留受故。——《佛说骂意经》【注释】又睡眠的人喜欢睡眠有三种因缘。一
智慧法语 450
编者按:你是否已经感到了人生的短暂?回想人生的过往,你是否有了如梦幻、如朝露、如闪电、如拍手般的迅速?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人身有如朝露啊,转瞬即失。“一切有违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如何如法的度过短暂的一生,需要你认真的考虑一下。人命不久住,犹如拍手声。人身不如法,愚痴空过世。——《正法念处经》【注释】人生就像拍手发出的声音一样短暂,一个人不会在世间长住,如果在世时尽做不如法之事,这样愚痴空过一生就太可惜了。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1,5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