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首页 »
  2. 第104页
共 2,526 篇

这样“许愿”,才更容易得佛菩萨加持!

生活中遇到难事或有所求,很多人都会去寺院里许愿,希望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护佑,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或度过难关,但是怎样“许愿”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呢?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1、佛菩萨并非神灵很多“信佛人”在生活中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或有所希求时,就会到寺院向佛菩萨“许愿”,求佛菩萨加持庇佑,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如求财、求子、求姻缘、求事业、求平安、求健康长寿等等,不一而足。谈到“许愿”,其实与中国民间的多神信仰有关。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与中国本土信仰相融合,一般的民众并不完全了解佛菩萨是什么,佛法讲的是什么,而是将佛菩萨当成神灵来信仰、来祈求,就有了向佛菩萨“许愿”、“还愿”之事。佛法认为,鬼神
佛学常识 612

“禅病”不容小觑!快来听听耀智法师的高见

你听说过“禅病”吗?,因修行不当而导致的各种不适,耀智法师针对“禅病”的起因,坐姿不当、念力过猛、妄想昏沉等,一一给出了相应的调节方法,一起来看!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广州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耀智法师在禅修中,发现有些同参,静坐下来后,身、心会有不适。现在看来,很多都“染病”了,何种病呢?“禅病”!大家修行不当的时候,所引起的种种不适,谓之“禅病”。静坐了一段时间,我相信大家都会发觉身体上会有疼痛,尤其是腿部和腰部。禅病主要表现在身心两个方面。1、导致禅病的原因:坐姿不正确坐姿不正确,出现这些疼痛,是很正常的。要学会去调节它,休息一下,令肌肉松弛,身心放松,慢慢就会消失
佛学常识 648

佛陀也会发脾气?佛陀为何不用大神通让弟子开悟?

“你和佛陀又不是同一时代,你又没见过他,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既然佛陀具有大神通,为什么他不把所有的神通教给弟子,让诸弟子迅即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业障,不就通通开悟了吗?何必一点一点地让他们慢慢历练呢?”“既然你没有证验过涅槃,那你怎么知道有涅槃的境界?”“经典上有记载,佛陀有时也会很生气地斥责弟子们,是不是说明佛陀也有嗔恨心,会发脾气?”作为一名佛弟子,如果有人问你诸如以上的问题,你会如何作答?若有兴趣,不妨看看这位比丘是如何对答如流的。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1、确定有佛陀其人?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先比丘,就诘责他说:“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
佛学常识 743

禅宗寺院为何早念观音晚念弥陀?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文/净慧长老早殿晚殿,早念观音晚弥陀,这一切的仪规、念诵,都是为摄心而设。这是一点。第二点,《禅门日诵》兴起的时间不是很长,大概从明朝开始,才有固定的念诵。在此以前,禅宗的寺院不是天天上殿。它是逢五就上殿,逢三就说法。当然这也不是固定的,每个寺院的情况各不相同。最早的禅宗寺院只有打坐,而且也不一定有这么多的规矩。按照《百丈清规》的要求,每个寺院有个僧堂, 僧堂就是出家人住的地方,也是出家人打坐的地方。你究竟打坐还是不打坐,都希望每个人自觉,所以它叫“勤惰由人”。你懒惰也好,你勤快也好,由你自己。因为那个进修的人,都是上根的人,是利根基的人,都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
佛学常识 604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子轩文/圣严法师有人问起,做生意不能说实话,所谓老王卖瓜,自吹自夸,如果卖瓜的不说瓜甜,那就无人问津了。既然如此,佛教徒能不能做生意?做生意是否犯了妄语说谎的戒?再有人问,学佛的人不应贪心,相反的应该布施。可是做生意赚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这岂不是跟佛理相违?又有人问,佛教徒不可害人,如果做生意赚到钱而使他人亏本,又该如何?也有人问,佛教徒可以从事股票投资、放利息、房地产买卖等活动吗?因为这些事都有投机性质。更有人问,佛教徒可以做粮食饲料等的买卖吗?如果粮食饲料是被买去喂畜牲,是否间接助长了他人的杀业?是的,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面对而加以检讨的。首先必须了解,
佛学常识 461

在生活中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文/圣严法师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渡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也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①不忿怒,②不抱怨,③不怀恶。”另《大智度论》卷六亦云:“众生种种加恶,心不瞋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是为众生中忍。”同书卷一五也有:“忍诸恭敬供养众生,及诸瞋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养恭敬法,及瞋恼欲法,是为法忍。”在《优婆塞戒经》卷七也另示如下:忍有两种:第一是世间忍,就是能忍饥、渴、寒、热
佛学常识 1,321

佛弟子清明如何祭祖?这样做才有福报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虽然佛教里并没有清明这个节日,佛教经卷中也没有关于“在清明节如何如法祭奠过世亲人”的记载。但对于佛教弟子而言,如果讲到“祭奠超度亡者”,那么,最能利益亡者的莫过于按照佛教的方法,将所修的功德为亡者做回向了,这是最能直接利益亡者的事情。如果做得好,甚至可能将亡者直接从三恶道解脱出来!佛教中有一个故事,广为人知,这就是目犍连救母,这个故事因为讲的是孝道,所以被中国很多地方戏剧搬上舞台。“目犍连救母”的故事,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在七月间结夏安居时,
佛学常识 456

一日禅:不刻意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慧海不刻意追求,不勉力索取。不用任何执著心,给自己设置障碍。平平常常,直直行去,能活得简单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343

一日禅:把握时机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耀宏在适当的时候,往往一句关键性的话,就多了一分成就事情的机会。因此,如何因人、因事、因地讲话非常重要。而这都取决于“一念之间”,一定要用心谨慎,也要好好把握。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360

一日禅:未来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今日的耐烦做事,是未来成功的踏板;今日的千锤百炼,是未来事业的阶梯;今日的喜舍布施,是未来圆满的助缘。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