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首页 »
  2. 第111页
共 2,526 篇

普贤菩萨为啥骑大象?真正原因答案揭晓!

“菩萨度众生从不喊累,从不休息;凡夫刚刚做了一点事,就喊着休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李保华)文/宗性法师普贤菩萨象征大行。什么是大行呢?普贤菩萨有十大愿,从“一者礼敬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里面最重要的,是每一条愿都有这样几句话:“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1、南无大行普贤菩萨“行”的读音及内涵为什么“行”字要念作hèng呢?因为这几句话都体现了行(hèng)的精神——坚韧、坚持、不退缩。永远保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叫“大行”。很多佛教徒在念的时候,都是念的大行(xíng)普贤菩萨,或者智行(xíng)悲愿,而我在这里念的是大
佛学常识 2,614

佛经中所说的“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文/赵朴初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槃”。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的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槃的境界。其次根据缘起的道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
佛学常识 2,475

出家师父的法名为何要称上下?其实并非佛教专有

人们称呼出家人时,有时会用“上下”二字,你知道其中隐藏何种深义吗?使用时有什么讲究呢?一起来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1、对僧人的尊称僧人自称法号有:释某某、草字某某、衲子某某、沙门某某、比丘某某。而某某法师、某某禅师、某某上人、某公上人、某某长老、上某下某这些称呼,则是他人对僧人的尊称。实则“上下”出自《沙弥律仪》。明代莲池大师著《沙弥律仪要略》下篇感仪门、事师第二云:“凡人问师讳,当云上某下某”。此据云栖法汇原本。弘赞大师《沙弥律仪增注》则云:“凡人问师讳,当云上某字下某字。”(“讳”即二字法名也。若问字号,当直云:某甲和尚,或云:某本师。若问阿阇黎字号,应云某甲轨范师。)清初书玉大师著《沙
佛学常识 2,436

佛为什么不度无缘之人?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佛陀时代的城东老母是释迦牟尼佛的邻居,但佛陀但却从未与老母说法。一次弟子怪而问佛,佛陀慨叹:不是不慈悲,而是自己前世与她无缘,无法度化。弟子们不信,请佛去一试。老母一见佛陀来了,掉头就走,佛转到老母的前后左右,老母皆回避不见。佛又现无数分身将老母团团围住,示现无量神通给老母看,老母却一屁股坐在地上,低头嚎啕大哭,就是不肯看佛一眼。弟子们方才相信佛言不虚,要度化众生,光有真本领还是不够,还要有善缘才行。佛陀就告诉弟子说:“以前我没有跟她结缘,现在想度她时,用尽所有的方法,也难达到效果。阿难换你去度她。”阿难说:“世尊,你是超凡入圣的人,都没办法度她了,我去会有效
佛学常识 2,654

新成长老谈佛门礼仪:僧人着装有讲究,颜色款式有规定

图片来源:广州市海幢寺佛门礼仪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各个层面。佛法东传中土,与本土儒、道文化碰撞又形成了独具汉传佛教特色的礼仪文化。从生活中之衣食住行,到法会活动中之礼仪程式,再到待人接物之进退行止,又应丛林管理相伴随之职务称谓,以及迎合本土文化、维系佛教与王权关系之相关礼仪,处处体现佛教礼仪之出世精神与化俗特色。今就生活、称谓与修持三个层面论汉传佛教之礼仪文化。望能供初学佛者参考,更祈方家指正。生活礼仪生活礼仪主要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四个方面。衣—服饰礼仪,食—饮食礼仪,住—居住礼仪,行—行止礼仪。这四项礼仪可以涵盖生活各个方面。(一)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指衣着相关规定,如穿什么衣服,怎么穿
佛学常识 2,756

一日禅:不计较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慧海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亲疏有度、相看不厌、久处不累,这样的关系形成的基础是“不计较”。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305

一日禅:嫉妒心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轩仔人的嫉妒心像一把双刃的刀,你举起它时,虽满足了伤害别人的目的,但也使得自己鲜血淋漓。嫉妒是损人不利己的双输行为,它是痛苦的制造者,在各种心理问题中是对人伤害最严重的,可以称得上是心灵上的恶性肿瘤。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591

一日禅:世间情爱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十愿清茶淡香,既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浓,则苦得喝不下。世间的情爱也是如此。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250

一日禅:事忙而心闲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十愿如果人人都能“事忙而心闲”,并尽一己之力,投注于人群幸福之道,而且忙时不失道心,闲时不迷本性,就能达到人生快乐的境地。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355

一日禅:做事待人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十愿做事,一定要秉持“诚”与“正”的原则。待人,则要用“宽”与“柔”的态度。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