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首页 »
  2. 标签:佛教
  3. » 第28页
共 324 篇

细说《水浒传》中的佛教职称,原来佛门管理这么讲究

在古代禅林中,不同的堂口都有不同职称的僧人来担任,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就有不少章节提到禅林中的佛教职称,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是我们熟知的。文/如意在《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对禅林中重要的佛教职称作了介绍。本回讲述了鲁提辖因路见不平,三拳打死郑关西之后,逃到代州雁门县,遇到当初被他救下的金老父女,并在金老女婿家躲避几天。为了躲避官府的抓捕,鲁提辖在金老女婿赵员外的指点下来到五台山出家为僧。鲁提辖与赵员外一起坐两乘轿抬上山来,赵员外提前让庄客去五台山向智真长老通报。小说中有一段描述:到得寺前,早有寺中都寺、监寺,出来迎接。两个下了轿子,去山门外亭子上坐定。
佛学常识 571

清明在家祭祖,不止有一种方式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千百年来,我们选择在清明节与先祖进行心灵对话,用一种朴素而虔诚的行动,来表达内心深处的铭记。今年的这一天因全球的疫情、数千的罹难者,更增加了些许哀思。好在春天已经来到, 清明,既有着生离死别、慎终追远的深切情思,又包含了万物更新、生机勃发的欣慰与感怀。清明,纪念祖先的最好方式纪念祖先最好的方式,从短时间来看,作为子孙的我们要断恶修善,行善积德,自利利他,并念佛诵经回向给祖先,这不但对在世者有利,对亡者也十分有利。至于做哪一件佛事,全随顺个人的因缘,但重在各自发心。从长远角度来看,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正确引导他们成为对家族、对社会有利的人,传承
佛学常识 375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竟源于佛教!人人都会说,真正含义却很少人知道

赵朴初先生说:不了解佛教文化,就不了解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佛教文化加入中国,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文化。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与佛教不可分离,简直如空气一般。我国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与佛教相关的条目也是数不胜数。下面带您盘点一些跟佛教有关的成语!文/赵朴初头头是道“头头是道”原是禅语,指得是开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内外打成一片,乃至吃饭穿衣、挑水打柴、一举一动,开口闭口,无一事不与“妙道”冥合,所谓“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续传灯录》)”。古代诗人常用“头头是道”来形容
佛学常识 528

佛教反对感情生活吗?圣严法师谈亲情、爱情和友情

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精神的滋润,而感情就是人生最好的精神滋润剂之一,因此,感情和生命可说是息息相关的。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在生活中,感情带给人很多温暖,同时也充满痛苦,那么,当我们遇到感情问题,该如何处理?来看看圣严法师怎么说!图片来源:十愿百科 摄影:王子轩文/圣严法师佛教反对感情生活吗?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我们学佛了也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弟子也应有个人的配偶。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
佛学常识 440

智慧法语:佛性平等所以人人平等

编者按:你杀生吗?你是否认为那些杀业深重的人必下地狱?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玄素禅师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样的人佛性都是平等的。无论你以前的业报是怎样的,只要诚心悔过,一心向佛,仍然可以成佛。 佛性平等,贤愚一致(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鹤林玄素禅师居京口鹤林寺,尝一日,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办供,师欣然而往,众皆讶之。师曰:“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景德传灯录》 【注释】玄素禅师住锡在京口鹤林寺,有一天,一个屠夫前来拜访,愿意在他的家里办素斋供养玄素禅师,玄素禅师欣然而从之。众人对此感到惊讶。禅师却认为:“佛性平等,贤人和愚者都是一样。凡是可以超
智慧法语 2,691

智慧法语:依赖他人怎能成就自我?

编者按:做事时你有依赖别人的习惯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现在社会流行团队精神,在一个团队中大家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但这是建立在你拥有一个强力自我的基础上的,古今中外的哲人,都强调“自己拯救自己”这个真理。《国际歌》里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更没有什么英雄豪杰,全靠我们自己!” 自己善调御,获得难依所(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自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自己善调御,获得难依所。——《法句经·自己品》 【注释】自己应是自己的皈依之处,不能依靠别人。我们要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充实自我,使自己成为难得的皈依之所。 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3,986

智慧法语:六尘不染是一种什么境界?

编者按:你知道“六通”吗?怎样才能“六通”?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临济禅师告诉我们如何成就六通,但请注意,六通并不是学佛者的终极目标。 谓入色界不被色惑(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佛有六通者,谓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身界不被触惑,入意界不被法惑。所以达此六种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乃无依道人。虽是五蕴秽陋之身,便是地行菩萨。——临济禅师语录 【注释】佛拥有六种常人没有的自由无碍之力,什么是六通呢?即不被六尘沾染,不被他们迷惑,达到这种状态就是成了道的智者。虽然仍然保有这个由五蕴组成的身体,但以和凡夫不一样了。 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773

一文揭秘小“木鱼”的大玄机

无论是去寺院参观游览,还是在影视剧中,和尚念经做功课,总会有节奏地敲木鱼,你知道“木鱼”到底暗藏什么玄机吗?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一、木鱼的意义木鱼原是由汉传佛教创造并推广使用的法器。木鱼的真实意义,还应依据《百丈清规》中所说的那样:“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也就是说,佛教僧众在诵经时之所以要敲打木鱼,原因就是因为一切鱼类的眼睛都是终日睁着不闭的,所以出家人取此义以示精进,不敢稍有懈怠而已。二、木鱼的种类佛教寺院中使用的木鱼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木鱼,另一种是圆木鱼。佛教寺院中使用的木鱼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木鱼,雕刻成鱼形或龙头鱼身形。这种长木鱼往往悬挂于斋堂或库房廊下,作为
佛学常识 3,139

一次性和你说清楚,到底啥是“闭关”

“闭关”一词,佛弟子都不陌生,但到底什么是闭关?,闭关有哪些仪式?,人人都可以闭关吗?,诸如此类的疑问,很多人都有。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性搞清楚。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1、什么是闭关闭关,即闭居修养道业。在《禅余内集》中记载:“闭关守寂。”又载:“闭关学道。”指在一定期间内,在某一场所所作的闭门修持或研学。一般而言,闭关期间以不出关房为原则,且素食、禁语。故关房外,必须有人护持饮食、医护等事,称为护关。在必要时亦可破例(如生病就医、修持发生问题须请示善知识等),而特殊性的闭关(如闭生死关)则另有规定。闭关之期限,依个人所修之不同目标而有差异,有仅七日之短期方便关,亦有长达数十年,甚或不证悟则永不出
佛学常识 3,171

“打佛七”最全讲解,学佛人必看!

打佛七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法门,很多人都打过佛七,可是到底什么是打佛七,打佛七的缘起、要求、心态、作用和相关管理,这些你都知道吗?北京西山双泉寺阿弥陀佛圣像。(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宋杰)一、打佛七的缘起简单说来,打佛七是举行七天或以七为周期的专门念佛的修行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是集中一定的时间,让修行者放下外缘,集中精力不受打扰地认真念佛,力争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
佛学常识 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