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首页 »
  2. 标签:佛陀
  3. » 第5页
共 70 篇

佛教徒可以化妆吗?听听法师是怎么说的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宋杰文/本源法师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关键看发心。如果化妆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悦他人、博人眼球,而是为了庄严自身形象,以示对他人尊重,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化妆是佛教所允许的。佛教讲究中道,并不排斥美,当我们走进寺院,看到庄严的佛像、优美的环境、威仪齐整的僧团时,就会让我们感受到佛家的清净庄严,从而生起向往之心,这也是一种美--素雅之美。这种美并非单靠对外表的装饰,更是一种内心清净无欲的彰显。所以,对佛弟子而言,千万不要为博得他人关注,而产生改变自身容貌来吸引他人的想法,这样做只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容貌产生执著,而一味地执着就会带来痛苦。那怎样才能拥有清净庄严的形象呢?佛陀告诉
佛学常识 2,371

我为什么啥都做不好?来,看看正确答案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不要让小焦虑变成大问题。一、人为什么会产生焦虑的情绪1、不接纳自己不能接纳自己,不允许自己出错,一旦出现差错,你就会开始自我否定,自责,内疚,怀疑,担心的情绪开始产生,于是你绷紧了全身的神经,努力防范那些看不见的小差错。2、欲望过多是你那些越来越大的欲望,让你越来越感到焦虑,你盲目地追求一些过高的目标,你给人生一个假设,当这件事达到理想目标的时候
佛学常识 2,287

作为佛弟子,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道德绑架?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佛弟子,你是否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这点小忙都不愿意帮,你们学的什么佛?一点小事还斤斤计较,你们佛弟子不都是应该忍辱吗?……似乎因为你是佛弟子,就应该是有求必应的大善人,是忍气吞声,没脾气的老好人……其实这些都是对佛弟子的误读,那真正的佛弟子应该是怎样的形象呢?乐善好施≠有求必应小张刚刚学了佛,身边的朋友同事总让他请客吃饭,还总找他借钱。次数多了以后,小张看着日渐瘪下来的钱包,生活上犯了难,于是就找朋友同事们商量,能不能先把借了的钱还给他。同事们却先不满起来,纷纷朝他抱怨:“你们佛教不都讲布施嘛,听说学佛的人都乐善好施,借你点钱,吃几顿饭怎么了。”……佛教讲布施,布施就是以福利施
佛学常识 2,483

信口开河+忽悠!摊上妄语业,麻烦可就大了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话讲的好听,不仅招人喜欢,也能让自己在融洽的氛围里获得喜悦。可生活之中,难免有人为了取悦别人、或抬高自己而信口开河,满嘴“跑火车”。殊不知,在一片欢声笑语里,您的这个段子很可能已经摊上了妄语业!什么是妄语?有何过患,今日为您分解。“妄语”即说虚假不实之语,有大小之分“妄语”即说虚假不实之语,有大小之分。“小妄语”有四条: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妄语”即是言不是,不是言是,说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欺骗他人,名妄语。“绮语”即没有益处的浮泛之词,说来引别人胡思遐想,比如逢迎拍马,或说一些淫秽之语,引起他人淫念。“两舌”即说一些挑拨离间之语,令起斗争。“恶口”即言语粗恶
佛学常识 2,495

学佛人修行能力不足时,这六种人或事敬请远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就这样一步步,我们离善越来越近,离贪嗔痴越来越远。1、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首先,遵纪守法是底线,但为自己的长远考虑,也应远离那些通过造作杀生、妄语、绮语等恶业的方式来谋生的职业,例如屠宰等。日行一善,积功聚德。反之,应该没有人真的会愿意日行一恶。而职业是天天在做的事,职业与信仰的冲突,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真正认识到,为了自己的生计造下那么多恶业,未来自己也要被迫承受相应的苦果,选择不如法的职业是得不偿失。同
佛学常识 2,772

绕佛究竟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今天为你揭晓答案

绕佛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进入寺院,站在佛前许多网友搞不清楚。到底该如何绕佛呢?从左走、从右走有区别吗?别急,一起来看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倪照清《佛说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到佛所后,“稽首佛足,右绕三匝。”佛陀住世时,听法众一般先向佛陀行礼,顺时针方向绕佛后,再安坐听法。绕佛塔也应当向右绕行。唐朝实叉难陀大师所译的《右绕佛塔功德经》中,佛陀讲述了诸多右绕佛塔的功德利益:往小了说在未来世将远离三途八难,往大了说是种下未来成佛的种子。可见,绕佛的正确方向应当是向右旋绕。以右向中央的佛像、佛塔或佛殿旋绕,表达礼敬佛陀之意。至于右绕时绕行几周,没有硬性规定,一周、三周、七周、或更多周都是可
佛学常识 2,476

一文澄清!不再对“化缘”存在误解

现在,每一谈起化缘,总会有人联想到“募捐”上去,认为化缘就是出家人讨生活的一种手段。遇到善信(善良又相信你的人)还好说一点,权当“捐赠”给老佛爷了,若是对佛教一知半解的,那可就糟了,他们甚至还会对“化缘”有点嫌弃,其中原因也不乏这两点:第一、对佛教不很了解;第二,被假以化缘名义的冒牌出家人骗过。倘若有一天,他真的知道化缘的非凡意义,一定直呼:可惜,可惜!曾几何时,一份佛菩萨发来的“加个好友吗”就这样被他无情地拒绝了。言归正传,今日,就给您一个“化缘”的正解。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东华禅寺你眼中的化缘=募捐?化缘一词,本极庄严,比如释迦世尊,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因缘,即为化缘,即
佛学常识 2,251

禅师为何动辄“骂人”?甚至连佛一起“骂”

乍一听禅师“呵佛骂祖”,但凡叫个佛子,都会觉得这是大逆不道。仔细看,方察觉,实是一番重大的苦心孤诣。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悠游不好惹的德山宣鉴德山宣鉴的打和骂,确实是著了名的,他曾吼过沩仰宗的开宗祖师灵祐,也曾打过临济宗的开宗祖师义玄,更曾骂过曹洞宗的开宗祖师洞山良价:“洞山老人,不识好恶,这老汉死了多少时日,救得有什么用处?”德山不仅骂过当年的开山祖师,而且也曾牵连到释迦牟尼佛。例如:他曾这样的说过:“仁者!如此说修行,岂不闻道:老胡(指佛祖)经三大阿僧祗劫,即今何在?80年死后,与你何别……。”上面是德山讥呵佛陀的说话。下面且看他谩骂各方宗师的言词,范围之广,可能连他自己也会包括在内
佛学常识 2,413

善人、修行人、明白人,佛弟子的三重人格你具备几重

太虚大师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就是说,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到令人们仰望并照着去做,这个人只有佛陀了,佛陀是德学上的圣人;我们要想达到佛陀的行操,必须完成自己的人格。只有自己的人格完成了,才会具足福慧资粮,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作为佛弟子,是否有标准的人格呢?对此,著名佛教文化学者周叔迦先生总结了三重,即“善人”“修行人”“明白人”,并以三字诀进行点悟,指导我们该怎样去完成这三重人格。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悠游文/周叔迦如何是佛教徒的标准人格呢?太简了不足以表示佛教徒博大的精神,太繁了在实行上难以兼顾。所以鄙人综集许多经论建立了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世间上其他宗教家、社会事业家、哲学家、政治家
佛学常识 2,330

佛陀日常生活大揭秘:吃住简朴但不马虎,还特爱干净

佛陀的形象总是给人以庄严威仪的感受,在追随佛陀的路上,佛法引领我们走向正途,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会觉得佛陀是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符号。但其实,佛陀也是有情有义懂生活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秘佛陀的日常生活。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文/明真法师在日常物质生活方面,佛陀是极端主张朴质、节省的。衣如约衣说,佛陀就是主张穿“粪扫衣”的。(大乘义章卷十五说“粪扫衣者,所谓火烧、牛嚼、鼠啮、死人衣等,……弃之巷野,事同粪扫,名粪扫衣。行者取之,浣洗缝治,用以供身。”——这是说一般居民将视同粪屑扫出去了而倾弃在巷野的破烂布条,比丘拣取出来,加以浣洗,缝治为衣;就叫粪扫衣。)食再约食说,佛陀主张“
佛学常识 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