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首页 »
  2. 标签:佛陀
  3. » 第7页
共 70 篇

最基础的60个佛学名词详解,建议收藏随用随查!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学文化博大精深,经典众多。在我们读诵经典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出现很频繁的专有名词,如“三界”“菩提萨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那这些佛教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小编整理了六十个名词,赶紧收藏起来,随用随查!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2、菩提萨埵:简称菩萨。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3、缘觉: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4、声闻: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5、阿罗汉:梵语,华译为无生、破恶、应供三义。6、菩提:义为觉为道,即觉道所证的智慧。7、菩提心: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叫做菩
佛学常识 3,010

佛殿里这些“最佳组合”你认识几个?单拎出来个个是“顶流”

在参访寺院时,常会看到殿堂内供奉着“1+1+1”的造像组合,有的寺院甚至有五尊、七尊的造像,而各种组合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殿堂内供奉的三尊圣像有多种组合方式,如三佛、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三菩萨等。三尊中以中尊为主,其左右两侧各为胁侍,胁侍多为菩萨、声闻、天、童子等,彰显中尊之德,下面我们依次来看。横三世佛湖南长沙洗心禅寺大雄宝殿三世佛(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横三世佛是按空间划分的,中尊为释迦牟尼佛,其左手侧为药师佛(代表东方世界),其右手侧为阿弥陀佛(代表西方世界)。区分横三世佛与其他两类主要看法器,通常中尊释迦牟尼佛造像持有法轮,以纪念佛陀鹿野苑初转法轮、以佛法僧三宝弘扬佛法的典故。亦常
佛学常识 2,756

这10个佛教基础问题你都了解吗?快戳进来答题

你对佛教知识了解多吗?如果有人问你这10个佛学常识问题,你回答得出来吗?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1、什么是佛?佛是梵文音译过来的。汉文里的“弗”字,音与梵文发音相同,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印度悉达多太子通过修道后觉悟成佛的,就在“弗”字旁边加了个“单立人”。所以“佛”这个字,是专门为佛陀新造的字,也显示出古大德的智慧。这也是为了告诉我们,佛和我们一样,都是人,是通过努力修行而觉悟的人。也就是说,只要我们遵照佛的教导方法去努力实践,也可以成佛。2、什么是佛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的内涵包括无边无尽的事理,目的在于破除迷信,启发人们的智慧。3、释迦牟尼
佛学常识 2,706

你距离成佛,可能就差这一点点

当是非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我们或许看得清清楚楚,可若发生在自己身上呢?是否能够及时觉察、明了这一切?我们先一起看一则故事吧,主人公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的舍利弗。有一次,某位施主送了一些很好的食物到僧团,那时有些年轻的比丘出门托钵去了,而几位长老比丘已托钵回来。施主就把食物平分供养僧众,长老尊者当然都有一份,不在精舍的年轻比丘也各留一份。但是,佛陀有规定“不残食戒”也就是当天的食物一定要当天吃完,过了中午就不能吃了。其中和舍利弗同住一间的一位年轻比丘还没回来,可是时间已快要过午了,有人向舍利弗建议说:“长老,眼看时间就要过午了,您为年轻比丘留的这一份,留着也是浪费掉,不如您把它用了
佛学故事 2,658

玄奘大师西行背篓里的秘密:“比丘18物”完整版来了

所谓比丘十八物,又称头陀十八物,即是指大乘比丘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品,又称为道具,一般以十八物为主要代表。这十八种物品通常有:一、杨枝;二、澡豆;三、三衣;四、瓶;五、钵;六、坐具;七、锡杖;八、香炉;九、漉水囊;十、手巾;十一、戒刀;十二、火遂;十三、镊子;十四、绳床;十五、经;十六、律;十七、佛像;十八、菩萨像。《梵网经》卷下中说:“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两翼。”下面本文就此十八物作简要介绍。(文末有完整版视频)一、杨枝即齿木,为用来磨齿刮舌以清除口内污物之用的木片。《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
佛学常识 1,203

藏在佛教文化里的中国性格,不仅是信仰而已

从西汉至今,佛教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两千余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的祖师们翻译经典、研究教义,对印度传过来的佛教经典、宗派思想及修行方法,进行了取舍选择、创造发挥,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宗派。那么,现在的佛教文化到底有着怎样的中国性格?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文/陈沁从各种原始文献看,佛陀以自己的世界观、观察力和思维力,领悟了直达解脱之道的独特境界,并善于启发他人也进入这种思维境界,此即原始佛教所说的“闻、思、修、证”。中国文化对于佛陀思维灵性的继承和信仰实践,是放在“乘”这一较为谦逊的概念中,而不是将佛法作为永恒真理的神秘存在。这体现在历代佛教对佛法
佛学常识 1,058

佛门如何看待吃饭?因吃饭失福报,就太不值得了

你知道吗,若一个人活80岁,约有40年的时间在吃饭或睡觉。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半人生都会花在吃和睡上,这样想来,怎能不认真吃饭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吃”的那些事儿!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十愿印光大师:体弱可多吃面食先后天衰弱,当以善于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只可饱腹,无此效力。麦比参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参,乃是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妙莲老和尚:有慈悲心吃素最平安素食,世间人研究后都说好,佛陀也大慈悲为利益人而教人吃素,所以素食绝对不会营养不够;但你不要偏食,偏食当然营养就不够、
佛学常识 1,227

佛说远离贪睡的十种方法:试试看哪种好用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佛遗教经》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睡不醒的冬三月“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对于贪睡的人来说,冬天的寒冷,是贪睡的最好借口,而对于出家僧众来说,伴着呼啸寒风、一年四季雷打不动的早课,正是精进修学办道的证明。冬天贪睡怎么破?一起来看:如何克服睡魔?睡眠为“五欲”之一。嗜睡之人怠惰昏昧,不能精进修持,无从出离生死,故称嗜睡怠业为“睡魔”。那么怎样才能克服睡魔呢?佛陀在《佛说离睡经》中告诉了我们有十种离睡之法:第一,莫行想,莫分别想
佛学常识 1,200

披袈裟拄锡杖,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在佛门真实存在吗?今天就揭开谜题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身披袈裟、头戴五佛冠、手拄锡杖是影视剧《西游记》中唐僧的经典形象,但是,这似乎与我们平时在寺院见到的师父形象不太一样。唐僧的影视形象是杜撰出来的吗?他在剧中的一身行头在佛门中真实存在吗?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谜题。一、袈裟袈裟(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在影视剧《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曾代如来佛祖赠送给唐僧一件闪耀着七宝光芒、水火不侵的宝物——“锦襕袈裟”。在佛门中,袈裟确实是区别于一般世俗服装的佛教僧侣服装。有纹为田,为世福田袈裟翻译为中文是不正色、染色之义,因此袈裟称为坏色衣,意思是不能用青、黄、赤、白、蓝等正色来制衣。又因为袈裟必须用很多的小布块组合在一起,然后缝合起来,所以也把
佛学常识 1,028

恭迎释迦牟尼佛成道!祈愿“阳阳”无恙,日月清明

2022年12月30日(农历腊月初八),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日。释迦牟尼佛来历释迦牟尼佛,净饭王太子,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尼泊尔南部),佛教创始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证悟的佛陀,尊称为“释迦牟尼”,梵语义为“能仁寂默”,“能仁”者,意指“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意指“不着相,做任何事情心理面不执著不留痕迹。”佛共有十号,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
佛学资讯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