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禅:知足
- 2,749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小土
人,只有一生。追逐太多欲望,只会身心疲惫。幸福,来自于心灵的知足。快乐,来自于精神的富有。没有不幸福的生活,只有不知足的心态。宁静的人行深远,故不折。知足的人常快乐,故不老。
声明:博客中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的文章均为博客原创文章,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者对零分博客发布的文章有异议,请来信告知删除、修改,如您有好的建议或者意见也可以来信,谢谢!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小土
人,只有一生。追逐太多欲望,只会身心疲惫。幸福,来自于心灵的知足。快乐,来自于精神的富有。没有不幸福的生活,只有不知足的心态。宁静的人行深远,故不折。知足的人常快乐,故不老。
声明:博客中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的文章均为博客原创文章,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者对零分博客发布的文章有异议,请来信告知删除、修改,如您有好的建议或者意见也可以来信,谢谢!
2023年3月18日,由广州大佛寺善友康乐社和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脂类医学和技术研究室共同举办的“第十五期癌症康复营”在广州市大佛寺正式开营。曾经参加过癌症康复营的学员如荣,为新学员分享通过康复营的学习所获以及在康复道路上的心路历程。重生的自我(笔者供图)文/如荣恐惧我是大佛寺康乐营第十期学员。八年前,因为要做一个小手术,我被查出得了卵巢癌,一并手术后,医院说我这种癌症是建院六十多年来首例,没有可参照的治疗方案,让我去多看几家医院。我非常迷茫,各种担心,下一步怎么办?癌细胞会不会转移扩散?咨询了好几个相关方面医生及专家,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康复方案。我经常会想:为什么是我得了这个病?!走出去感
佛学资讯 843
大佛寺常住法师带领第十五期学员寺院巡礼(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李国坚)广州市大佛寺第十五期学员参加破冰仪式(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李国坚)广州市大佛寺义工向学员作指引(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李国坚)三月羊城,春风拂袖,珠江景色秀,木棉惹抬头,大佛春秋,法乳广流。岭南大地,有着千百年的佛教文化积淀,而羊城中的大佛寺,在住持耀智大和尚的带领下,致力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2023年3月15日,广州市大佛寺善友康乐社第十五期癌症康复营学员沐浴着阳光,在黄风铃、三角梅、木棉花吐艳的季节,如期报到。报名并录取参加本次康复营的学员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为迎接新学员,广州
佛学资讯 2,909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闫秀勇尊重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幸福与贫富无关,与心态息息相关。有事可做,有衣穿有饭吃,身心安康,就是人生最大的福。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009
编者按:人能否脱离物质生活?单靠精神的力量能否生存下去?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人不能脱离物质而生活,但也不能走入另一个极端,沉迷于物欲之中,学佛之路就是一条摆脱欲望的道路。 古之善生者,不事物,故无欲(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摄影:张科) 物无可欲。人欲之,故可欲。欲生于爱,爱必取,取必入,入则没。没则己小而物大,生轻而物重,人亡而物存。古之善生者,不事物,故无欲,虽万状陈前,犹西子售色于糜鹿也。—《憨山绪言》 【注释】物体之间没有欲望,因为人对物滋生了欲望,物才变成了充满欲望的东西。欲是贪爱的表现,贪爱之就会去取,便投入,投入便湮没于物欲之中。一旦沉溺进去,人便比物渺小了,生命就不
智慧法语 2,710
编者按:你知道持戒的重要性吗?我比别人聪明、佛经义理比别人懂得多,是不是可以少持戒?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不持戒,再聪明的人也将慧根渐钝。不持戒人,虽有利智,以营事务,种种欲求生业之事,慧根渐钝。譬如利刀以割泥土,遂成钝器。——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注释】不持戒的人,纵然很有智慧,但是经常用以经营世间之事,满足欲望安乐。慧根就会慢慢暗钝。这就如同,我们经常用锋利的刀去割泥土,利刀也就慢慢变成钝器了。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31
编者按:什么东西是你求之不得的?什么东西是你害怕失去的?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可以不择手段?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欲望是人类的天敌,它使我们受尽痛苦,但又不自知,等到幡然醒悟已经后悔晚矣。追求诸欲诸有情类,于诸欲中,受追求所作苦,受防护所作苦,受亲爱失坏所作苦,受无厌足所作苦,受不自在所作苦,受恶行所作苦。——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注释】追求欲望的人会受种种苦,末得之时受追求之苦,已得之时受维护以防失去之苦,失去之时受失去之若,还要受贪得无厌厌不断追求的苦,受被欲望驱使而不得自在的苦,基至受为了满足欲望做诸恶行的苦。人一旦为欲望所驱使,则不得自在,甚至违背道德,失去善恶标准。
智慧法语 503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涅槃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定、慧三学为方法。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僧伽成立时,没有约制团体的一定规律,其后随着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戒,到佛逝世前,已制定了二百多条。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条,我国西藏二百五十三条,汉地二百五十条,大体相同,仅有某些条款分开和合并的不同,汉地比丘尼戒
佛学常识 499
编者按:你是一个不知足的人吗?你如何解决自身的欲望问题?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不知足的人,就如生活在永无满足的欲望里。很多人就是在功名富贵永无满足的欲望里,苦苦恼恼地度过了宝贵的人生。世间的祸患,人生的罪恶,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人虽然明明知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但活一天,总要对这个世间贪求一天。觉悟的人就不会非法多求,因为觉悟的人永远是知足的。修学菩萨道的人,能安于贫穷,清净守道,把求智能、求解脱当做事业。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佛遗教三经》【注释】心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只会一心追求得到的更多,导致罪恶不断地积累增长
智慧法语 1,588
编者按:忙碌了一天,你是否渴望睡眠能够安详自在?怎样才能减少烦恼和忧愁?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持戒是学佛、修行的底线和根基,佛陀在圆寂前教导弟子要“以戒为师”,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佛法以“戒”修身,以“定、慧”修心,通过持戒修身,来提升内心的境界。持戒者安,令身无恼。夜卧恬淡,寤则常欢。——《法句经》【注释】持守戒律之人平安无患,可使身心免除烦恼:夜晚睡眠恬淡安详,一觉醒来常常身心欢喜。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30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张科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对人生问题一般说十缘起或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现在简单地解释一下:老死,这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呢?是由于有生。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叫做“有”。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与死。“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缘是取。取是追求执着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
佛学常识 863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及知见上的疑难和困扰等问题,否则不但无法得益,相反地很可能受害。特别是修行禅定,精进勇猛的话,会有种种的禅病和魔障发生,那就是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反常变化。所以,初学的人,不宜单独修行。集体修行,纵然没有明师指导,尚有其他同修的彼此照顾,互相纠正,只要知见正确,不会发生太大问题。再说,个人修行很容易成为冷热不均,忽而勇猛精进,忽而懈怠放逸,乃因为无人约
佛学常识 752
编者按:你相信“知足者常乐”这句话吗?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当你富有或是贫困时应该做些什么?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富有是内心的感受,“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心理上如果不满足,永远都是最贫穷的人。我们学佛,要学会如何管理,有钱时要懂得如何使用;没有的时候也不要计较,这样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好人生。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佛遗教三经》【注释】欲望越大,苦恼也就越多。人的生死轮回、疲劳不堪,都是由贪欲而起;人如果能做到将欲望降到最低限度,与世无争,就能做到轻松自在,身心健康。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427
零分杂记是一个个人博客,分享建站知识,手机网络资源,个人随笔,知识分享,软件硬件使用心得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