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首页 »
  2. 第130页
共 2,526 篇

怎样念佛更有效?应对慌乱烦躁相当好用

编者按:如何念佛?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学佛人感到困扰。本文根据祖师典籍中的方法,并请教多位法师后给出一些办法。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快速念佛很多特别精进的佛弟子,比较喜欢快节奏念佛,比如一口气念十声,这是中土念佛最早的方法,来自昙鸾大师的“十念法”。这个方法,适合相对安静的环境,周围无噪声、安静之处,比如晚间在自己家中。因为快节奏的念佛,需要更为集中的精力,且身体保持安定,才能保证气息顺畅、够用。【注意】印光大师强调过,快速念佛,不论是否出声,要在呼气的时候念,而不是吸气的时候。否则有伤肺腑。嘈杂处念佛在环境嘈杂的地方,比如候机厅、火车站、公交站和公共场合,适合念慢一些
佛学常识 602

新成长老谈佛门礼仪:那些佛教中的称谓你知道多少?

图片来源:广州市海幢寺佛教中有很多称呼,佛教团队因不同职务、资历也会有各种称呼,如下介绍三种:即戒规上的称谓,职务上的称谓,生活上的称谓。一、戒规上的称谓根据所受的戒律之等级而赋予七种称谓,又名七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比丘与比丘尼,梵语比丘,译为乞士,有三种意思:破恶、怖魔、 净命,受了二百五十条大戒的成年出家男性称为比丘,受了三百五十条大戒的成年女性称为比丘尼。式叉摩尼,指未受大戒,而接受六法考验准备受大戒的成年出家女性,也叫学法女或正学女。沙弥与沙弥尼,指出家受十戒的未成年的男性与女性。优婆塞、优婆夷指受五戒或菩萨戒的在家居士,也叫近事男、近事女,亲近
佛学常识 650

考考你:住持、方丈、和尚,到底啥区别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一、住持:寺院的最高负责人住持的名称起源于禅门,意表安住于世而保持佛法,故为一寺之主僧,名曰持。如年老而具有学德者,又尊称为“长老”。简单来说,住持就是寺院的最高负责人,只要是寺庙,就会有一个住持。住持要负责寺内弘法、修持、寺务(行政)、财务以及其它日常事务,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弘法,比如早晚课诵、告香、整肃违规的僧人等。佛教传入中国后,采取的是师徒之间传授佛法,没有住持一说。到了唐代之后,禅宗兴盛,门徒甚多,于是住持就成为了一种职位和称呼,指代“代佛传法、续佛慧命”的人。所以住持的日常事务,主要在于传承佛法。那么住持是如何选出来的呢?1、佛教的得法弟子,要有足够的修持见地,
佛学常识 648

佛学的本质是什么,看完恍然大悟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唐中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物质谁造的?神是谁造的?均仍不能解答,则仍必归之于无始。故佛学直从有情生命而曰无始。然显现其生命者须有藉乎缘,缘即是合乎生命显现的关系条件。二、诸法唯识变现事。佛学以万事万物之事理曰法,但这一切事理,悉是唯识所变现。唯识变即是事,唯识现即是理。这识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八种,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万法约分二端,即各别事与共通理。常人知识上,只有错或不错之共通理,至于个别事,非佛学的现量智
佛学常识 526

一定要搞清楚!许愿和祈愿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心态上有本质差别

许愿和还愿,是民间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们“事佛礼佛”的一种方式。一般说来,佛弟子有什么愿望,就到佛前祷告,祈求佛的愿力满足自己的愿望,如:有求财的,有求子的,有求免灾的,有求保平安的。但是,其实佛教中并没有“许愿”一说,准确一点说叫做“祈愿”,一字之差到底有何不同?你又是否知道,比祈愿更重要的是发愿、行愿。图片来源:十愿百科许愿大部分人都会说去寺院“烧香拜佛许个愿”,但他们不知道的,实际上“许愿”两个字在佛教中是“查无此词”。许愿更多是来自于民间信仰,与拜求神明相关的说法,并非源自正信的佛教。在《辞海》里,许愿有如下两个解释。许愿:1、向神明祈求帮助,并许诺愿望实现后,将以财物酬谢。2、事前答应
佛学常识 1,005

智慧法语:不知足会导致罪恶增长

编者按:你是一个不知足的人吗?你如何解决自身的欲望问题?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不知足的人,就如生活在永无满足的欲望里。很多人就是在功名富贵永无满足的欲望里,苦苦恼恼地度过了宝贵的人生。世间的祸患,人生的罪恶,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人虽然明明知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但活一天,总要对这个世间贪求一天。觉悟的人就不会非法多求,因为觉悟的人永远是知足的。修学菩萨道的人,能安于贫穷,清净守道,把求智能、求解脱当做事业。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佛遗教三经》【注释】心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只会一心追求得到的更多,导致罪恶不断地积累增长
智慧法语 1,535

智慧法语:祸福皆由自己承担

编者按:你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帮助还是相互攻击?你是否关心人类的未来,你自己的未来?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人类无法逃脱业力,随着你自己所造的业力上升或者下堕,自受殃福。你是受殃还是受福,跟你这一生以及累劫多生所造的种种善恶业都有关系,我们今生能生活富足、相貌端严、身体健康,种种这些都与过去世修行布施、忍辱、慈心不杀等有关联,跟这些造作有所关联才召致这种福报,所以你的未来就掌握在现在你的手中!众生相尅,以丧其命。随行所堕,自受殃福。——《法句经》【注释】众人互相攻击,从而丧失性命:人们随顺自己意念行为而自行升降,是祸是福自己承担。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561

智慧法语:有八种人不可信赖

编者按:你一定有些不愿意相信的人吧?你是否认为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很难,失信于人却是非常容易?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不要把自己变成不可信赖的人,无论你想做什么事,首先要学好做“人”。净化自己的心灵,增长自己的智慧,这是做人做事的基础。有八辈人不可信:一者贪人;二者嫉人;三者嗔恚人;四者轻薄人;五者吏人;六者异心人;七者怨家人;八者女人。县官水火蛇蚖利刀,是不可近,近便杀人。——《佛说骂意经》【注释】有八种人不可轻信。一者贪心重的人。二者嫉妒心强的人。三者怀有嗔恨心的人。四者轻浮薄义的人。五者官吏之人。六者和自己不同心的人。七者怨家之人。八者女人。当官的、水火、毒蛇和锋利的刀,不可以亲
智慧法语 707

智慧法语:持戒自律的人没有烦恼

编者按:忙碌了一天,你是否渴望睡眠能够安详自在?怎样才能减少烦恼和忧愁?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持戒是学佛、修行的底线和根基,佛陀在圆寂前教导弟子要“以戒为师”,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佛法以“戒”修身,以“定、慧”修心,通过持戒修身,来提升内心的境界。持戒者安,令身无恼。夜卧恬淡,寤则常欢。——《法句经》【注释】持守戒律之人平安无患,可使身心免除烦恼:夜晚睡眠恬淡安详,一觉醒来常常身心欢喜。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488

智慧法语:贪睡竟有这二十种严重后果

编者按:对修行人来说睡眠时间为何越少越好?贪睡的后果有多严重?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佛说五欲为财、色、名、食、睡,也叫五盖,盖是什么?即盖覆,把人的智慧、德能都盖住、障碍住了,是为修行中的五大障碍,所以这五样东西愈淡薄愈好。假如不能克服这些障碍,去掉五种覆盖,修行绝难达到理想境界。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四川尼众佛学院应当观察睡眠过失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发起精进意乐无倦。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一者懈怠懒惰。二者身体沉重。三者颜色憔悴。四者增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体生疮疱。八者不勤修习。九者增长愚痴。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肤暗浊。十二者非人不敬。
智慧法语 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