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分杂记
首页
M3U8播放器
标签云
阿里云
腾讯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标签:众生
泪目:庐山东林寺阖寺大众追思传印长老现场
2023年3月10日(癸卯年二月十九日)23时16分,当代莲宗导师、庐山东林寺法主和尚传印长老在东林寺净土苑俶行轩安详念佛往生,享年97岁,僧腊70年,戒腊68夏。▲俶行轩卧榻内传印长老安详往生传印长老毕其一生弘宗演教,传戒宣律,化导迷萌,其于四众弟子之法乳育养之恩,实深重难报。为尽法眷孝思之情,长老含笑往生后,净土苑俶行轩、比丘念佛堂,以及祖庭青莲念佛堂,同时设置追思灵堂。净土苑暨祖庭缁白二众,昼夜轮班在各灵堂称念佛号不间断,以表达对长老深切的缅怀与感念之情,并祈愿长老早日乘愿再来,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同往西方,入不退地。▲夜晚俶行轩内称念佛号▲ 轮班▲俶行轩内称念佛号▲ 净土苑比丘念佛堂▲祖庭青莲念佛堂东 林回顾传印长老七十春秋的佛门生涯中,承侍虚公,私淑印祖,师出宗门,倾心净业。1991年8月,传印长老诣天台山下方广寺专修念佛,经三年。1994年8月,长老受四众弟子礼请,担任江西庐山东林寺方丈。尔后长老秉承果一先公遗志,着力带领东林僧团开启东林大佛接引圣像的申报、筹建等工作,同时亦高度重视僧伽的成长与发展,震扬东林持戒念佛千年优良家风,广宣广弘净土横超法门,推动莲宗祖庭复兴大计。▲传印长老带领东林僧团开启东林大佛肇建工作后因教内僧才培养所需,中国佛教协会调请长老回中国佛学院任职。彼时传印长老慧眼独具,将东林寺务托付与大安法师代理主持,并力荐法师于2011年12月11日正式接替自己,升座为方丈。其间长老亦一直关注着大佛建设的进展,以及东林弘法事务的开展,可谓为众生鞠躬尽瘁。▲传印长老一直关注着大佛建设的进展▲师徒传承▲ 肇建东林寺净土苑碑记2018年10月,传印长老入住东林寺净土苑俶行轩。正如长老自取斋号“俶行”二字所蕴含的美好寓意,长老自入住后,便放下万缘,专志称名,为往生极乐净土预办资粮。2023年自3月7日始,断食3天,10日晚西向卧床,默念佛号,于23时16分安然西归。▲ 东林寺净土苑俶行轩传印长老末后一着,正念分明,忆佛念佛,身心自在,撩衣便行。长老如此以己身为垂范,诚可谓末法季秋之大精进幢。在长老寮房门口,挂着自书的偈子:“娑婆非吾土,净土是君家,众生离苦海,弥陀作大舟,信愿勤念佛,庄严佛净土。”以示临终前自行化他之垂范。▲ 传印长老自书偈▲ 俶行轩外匾额“神棲樂邦”图/文 江西庐山东林寺来源:凤凰网
佛学资讯
16天前
恭迎观音菩萨圣诞|一文带你走近观音、了解观音
2023年3月10日,农历二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圣诞日。值此殊胜之日,让我们通过温金玉教授一文,更加深入地走近观音、了解观音。观世音菩萨(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文/温金玉“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信徒最崇奉,且拥有信徒最多、影响最大的菩萨。正如佛教从印度形态转向中国形态,观音菩萨也逐渐成为中国的慈悲女神,这个过程是研究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最好的个案。观音信仰的根本意义是什么观音在中国性别转变是一个大的研究课题,涉及观音与女性的问题。那么,观音信仰女性化,所要向社会信众传达的宗旨究竟是什么?那就是爱的信仰,从悲心中爆发出的爱。这样的信仰也许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是将佛法与日常生活关联起来。其区隔一种是义理性的佛教,一种是生活规范性的佛教。观音信仰的殊胜处,是其积极的入世品格,关切人生,觉悟人生。慈悲即观音,观音信仰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悲思想的兴起直接引发了菩萨信仰的流行,因为菩萨的真实含义就是觉有情,慈悲就是菩萨的本质。菩萨道,就是菩萨要走的路;菩萨行,就是菩萨要做的事。观音信仰重在行门,即常说的“大悲行门”。菩萨正是观察到一切众生生命当下的苦难,才生起了大慈大悲之心想让众生解脱一切苦难。在众生解脱与菩萨发心这一问题上,是相互成就的共生关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正是众生的苦难成就了菩萨的成道。观音信仰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菩萨行的宗教学意义就在于,将一己之救赎与整个众生的救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所以,只有利他才能自利,将小我化为大我,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就是佛教事事无常的世界观和慈悲喜舍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观音信仰的根本意义不仅是在于求观音、拜观音,更重要的是学观音、做观音。不是总在祈求观音菩萨用一千只手、一千只眼来关照自己,而是希望自己能变成观音菩萨一千只手中的一只手,一千只眼中的一只眼去帮助别人,救度大众。“但愿滴滴杨枝露,化作人间救苦方。”信仰的力量在于奉献,而不在索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观音文化在民间到底有哪些影响也许中国人可以不知道释迦佛,但没有人不知道观世音。观音菩萨信仰,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即使在今天,观音在俗文化圈中的知名度依然是无可替代。可以说,观音影响在民间,观音文化在大众。那么,观音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广结惜缘观音偈中最动人的两句话: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的慈悲在于无分别的大爱,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观世音。不分种姓、民族、国家、职业、肤色、性别、美丑,只要祈求,寻声救苦,有感必应。观音与大家没有远近亲疏,一视同仁,广结善缘,普利有情。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2、心存感恩在推广观音文化普及化的过程中,感应故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是从古到今无数的感应传说突出了观音救度的普世性,让中国人知道观音与自己是有关联的,所有文本中的记述与经典中的描写都通过感应传说而落地,变成每一个个体的当下现实体验。观音故事中,最为民众熟悉、最为感人的莫过于“观音老母”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性格粗暴的男子,家中只有老母亲一人。但他对母亲毫不孝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很多人都说观音菩萨经常会现身说法。他也去拜菩萨。但去普陀山后却怎样也没有遇到观音菩萨。他去请教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告诉他:“观音菩萨这几天不在山上,去你家乡了。你现在回家,就能看到菩萨了!”他听后很惊讶:“真的吗?我现在回去就能见到菩萨吗?但是,我没见过菩萨,菩萨长什么样子?我要怎么才能认出他呢?”老和尚回答:“要说菩萨的长相,我也不会形容,我只能告诉你他的穿着打扮。当你回家的时候,看见反穿衣服、倒穿鞋的人,那就是观音菩萨了!”男子见观音心切,飞快奔跑,到家时已是天黑,急促地敲门。“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恒久不变的真理,屋内的母亲听到是自己的儿子回来了,情急之下披反了棉袄,穿倒了鞋子,来给儿子开门。男子见如此情景,跪地抱头大哭,“娘,原来你才是我心中的菩萨。”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的道理。如《四十二章经》中说:“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孝亲的故事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也最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还有“送子观音”在中国的出现,满足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祈望。可以看到,“观音老母”的故事所要倡导的是“尊老”的主题,而“送子观音”的传说,演绎着“爱幼”的亲情。上有老,下有小,这是中国人普遍的家族情怀和血缘亲情。这已不完全是宗教的说教,而更多的是人伦道德的教化。这些感应故事的编纂,从东晋一直到近现代,浸润着无数前贤的心血与慈悲。如孙昌武教授从日本复制回来的中国已佚失的最早的三部观音感应录:东晋傅亮撰《光世音应验记》、宋张融撰《续光世音应验记》,齐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晚近较著名的有周克复编撰的《观世音经咒持验记》、释弘赞编撰的《观音慈林集》,还有一部作者不详的《观世音灵感录》。这些故事集,对观音文化在民众中的推广有巨大的宣传作用。3、自在无碍宋代张义端《贵耳集》中称,宋孝宗幸天竺,至灵隐寺,有辉僧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又有观音像手持念珠,问曰:何用?答道:要念观音菩萨。疑问:自念则甚?曰:求人不如求己。孝宗大喜。念观音、求观音,不如自己做个观世音。求人不如求己的思维,所彰显的不仅要化他,也要自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佛教讲业力,讲因果。所谓种善因,得善果,因果报应,如影随形。神通再大也不敌业力,警示众生要心存敬畏,起心动念,不可不慎。三业清静,才是自我得救的根本。4、勇猛精进我们通过《观世音菩萨发愿偈》,可以真切在感受到勇猛无畏的精神。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这样的理念与精神可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来呈现,如舞蹈、戏曲、舞台剧、电视、电影、动漫、书画,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传播体系,覆盖所有人群。赵朴老当年说,佛教是文化,就是要突出佛教文化的摄受力,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增长。法雨遍洒,传递正能量。观音生命学,对我们的人生有哪些启迪那么,古老的观音文化对于现代经济社会的民众有怎样的生命启迪?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是观音的神圣使命,也是观音信仰的旗帜。对于现代人,何谓苦?何谓难?反观今日,人们物质层面的基本问题得到了缓解,而人类精神层面的困境却越来越严重。我们看到在这个时代,竞争日趋激烈,每一个体都压力山大;不少人都有无尽的困扰与迷惘;人类贪欲无度,对外攫取不止,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何保护心灵的清净、优化生命结构成为时代面临的严峻挑战。观音生命学可以成为我们探讨的主题。如何运用悲心去观照人类的困境,制止人类的愚痴,减弱人类的贪求,构建健康乐观的心态,简朴节制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乐于助人的群我关系。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挖掘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观音生命学就是唤醒人类对生命实相的关注,让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激活生命的信仰能量,从而能够过上一种有意义、有追求的生活。寻求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如何获取宁静生活,在面对怀疑与冷漠时怎样奉献诚信与温暖。佛法教化的意义正在于“导”,要“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转迷成悟”、“转凡成圣”。宗教传播学的一个常见规律是:信众永远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唯其如此,化导的意义更为重要。观音文化要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民生文化,具有社会人群身体力行的可接受性和普及性。让每一位有缘认知观音的人,都拥有观音慈悲的情怀。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原标题 | 温金玉:观音信仰的根本意义是学观音、做观音来源:凤凰网
佛学资讯
20天前
观音菩萨为何与“十九”有缘?原来如此!
《心经》的主人公“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以大般若,洞彻世间“五蕴皆空”的真实相,而达到“观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难。那你知道菩萨的“自在”是怎样的境界吗?观世音菩萨的三个重要日子又为何都在十九日?农历二月十九日,恭迎观音菩萨圣诞日,让我们共同亲近观音,了解观音,体验自在。浙江普陀山大乘禅院水月观音(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李保华)观世音名号的由来记载观世音菩萨最早的经典之一是《悲华经》,其卷三云:“尔时,宝藏佛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善男子,汝行菩萨道时,已有百千无量亿那由他众生得离苦恼,汝为菩萨时,已能大作佛事。”经中的“善男子”即是过去无量劫前,阿弥陀佛曾为转轮王无诤念时的长子不眴。不眴在宝藏佛前出家发愿:“若有众生遭受苦恼恐怖,如果能忆念,称念我的名号,即为其免除种种痛苦烦恼。”由此因缘,宝藏如来为他授记名为“观世音”。“十九”是个吉祥日子根据民间传说,观世音菩萨有几个化身,其一便是妙善公主。很早以前,西峪国妙庄王有三个女儿,长女妙因、次女妙缘、三女妙善。据说妙善公主农历二月十九出生,出生时室内异香天华,空中祥云环绕。其自幼聪慧,喜爱佛法,不慕荣华,年少时便博览群经,世人尊称为“三皇姑”。待妙因、妙缘长大成人相继出阁后,唯妙善公主不听父命,决心出家修行。妙庄王大发雷霆,就将妙善公主贬为庶民,赶出皇宫。于是,妙善公主就在九月十九这一天,到香山白雀寺出家。后来妙庄王得了重病,只有服用直系亲属的手和眼才能痊愈,妙庄王认为妙因、妙缘最孝顺,就传旨让她们献出手眼,可谁知两人都不愿意。后来,妙善公主将自己的手眼剜割下来,给妙庄王服用。妙庄王病愈后,才发现救他的竟是早已出走的女儿妙善,此时见到自己女儿已无手眼,悲痛万分,他向佛陀礼拜忏悔,希望女儿恢复手眼。佛陀被妙善公主的孝心感动,就赐她千手千眼。后妙善公主修行九载于六月十九方成正果。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庇护天下苦难的传说,也是观世音菩萨三个节日为何都在十九的缘故。——演项法师慧观十大自在一、寿自在,又称寿命自在、命自在,能延促命。菩萨成就法身慧命,已无生死寿夭之数,虽经历万劫而不增长,即短促的刹那亦不减退,但为渡众生,力持寿行,随所欲乐尔所时住,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无有障碍。远离杀生,无嗔害之心,是命自在之因。二、心自在,能知一切惟是一心,生死无染。菩萨了达诸法空性,以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于无量三昧,如出自在,游戏神通无碍,住于生死而不遭染污。三、物自在,又称庄严自在、财自在,能随乐现,于虚空中揽成珍宝。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平等心,舍一切事物,求大菩提,是物自在因。四、业自在,惟做善事,远离一切烦恼及习无明诸使,及劝他为。菩萨能随俗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而自在无碍。三业所作清净无染,是业自在因。五、生自在,又称受生自在,随欲能往,由戒所得。菩萨为饶益众生,随其所欲,自在受生一切国土。随类受生,去住无碍。以菩提心摄诸善根,是生自在因。六、胜解自在,又称信解自在、解脱自在、信自在,由忍所得,于诸入中得自在观、能随欲变。菩萨胜解成就,能示现种种色身,阐畅演说,无碍自在。常说三宝,教化众生,是信自在因。七、愿自在,由精进所得,观所乐成,即生心时现前成就一切诸事。菩萨随愿欲,能引无数自利利他圆满大愿,随时随处成就菩提无碍无障。称诸一切众生所求,应时给与,是愿自在因。八、神力自在,又称如意自在、神变自在,由定所得,于一切行自然而行。菩萨申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不碍自他。舍诸一切供养,恭敬礼拜赞叹,象马车乘施与众生,是如意自在因。九、智自在、随言音慧,身口意业以智为本。菩萨具足一切智慧,于诸法义训释言词,无滞辩说圆满究竟,能于十方世界,演说圆音利乐一切众生。于一念中,能现如来十力、无畏,成等正觉,无障无碍。常行法施,不为利养,名闻恭敬,是智自在因。十、法自在,现在平等真如法界无垢实际,由慧所得。菩萨通达一切万法,得大辩才,示现无量无边法门,于诸法中,圆融通达,无障无碍。常为众生,说如来及诸众生真如平等法身为体,非饮食身,是法自在因。成就自在,对治十种恐怖得命自在故,对治一切生死怖畏得心自在故,对治一切烦恼怖畏得物自在故,对治一切贫穷怖畏得业自在故,对治一切恶道怖畏得生自在故,对治一切生缚怖畏得如意自在故,对治一切追求怖畏得信自在故,对治一切谤怖畏得愿自在故,对治一切心念缚怖畏得智自在故,对治一切疑刺怖畏得法自在故,对治一切大众怖畏农历二月十九,恭迎观音菩萨圣诞日,愿我们得观世音菩萨慈悲救护,离苦得乐,所愿皆成,成就如观世音菩萨般的清净庄严。来源:凤凰网
佛学常识
20天前
佛陀涅槃日|今天值得纪念的不是佛陀离世,而是给我们的启示
拘尸那罗涅槃寺佛陀涅槃像(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化 摄影:重影)文/佛慧法师佛陀在农历四月初八来到娑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震惊天龙八部,可是在二月十五,佛陀即将离开,却是一切都显得那么寂然。当我们的一生走到尽头,回望此生,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会不会有遗憾,会不会有后悔呢?当垂暮的佛陀,远望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是否也想过自己传奇的一生?从出生时的殊胜沐浴,到出家时的决绝,后来夜观启明星,悟得娑婆真相,这无尽的磨炼,都不曾改变过佛陀的意志。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灭而去。就在佛陀即将示现圆寂前,舍利弗尊者与大目犍连尊者不忍面对,得到佛陀首肯后,便各自显现涅槃。晚年的佛陀面对故乡的倾灭,弟子的离去,依然坚持北行,来到了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树林。他告诉阿难尊者,自己将在此林中入灭,阿难尊者听完后,也是悲泣不已。佛陀看着悲伤的阿难,知道阿难暂时无法放下对佛陀离世的执念,但这是阿难自己的业力,自己的路终究要自己面对。即使是佛陀自己,也不得不面对化身的色蕴,身体本身的劫数,入灭不仅仅是佛陀必须要做出的选择,也是众生业力使然。与阿难等弟子不同的是,佛陀虽然已经在娑罗树林安然等待当晚的圆寂,但却并不悲伤,他很清楚自己在世间尚有一缘未曾实现,那就是拘尸那迦城的善贤。这贤善是一名已然一百二十岁的婆罗门,他用远超常人的年岁,看尽了人世沧桑,可仍未找到解脱的方法,当他听到佛陀此时正在娑罗树林中时,急忙地赶了过去,他想在生命的尾声,听到佛陀关于解脱法的教诫。可是就在贤善进入娑罗树林时,却被阿难尊者拦住了。阿难尊者不愿意有人打扰佛陀最后的清净。佛陀却给阿难尊者最后的旨意,他告诉阿难,自己之所以还没有入灭,就是在等待贤善的到来。果然,经过贤善与佛陀的对话,彻底解决了贤善的疑问,他终于得尝毕生所愿,在佛陀这里听到了究竟的清净法。而这位贤善便是后世尊崇的须跋陀尊者。须跋陀尊者虽然成为佛陀弟子的时日不足半日,却依然不忍见佛陀湮灭于人世,便率先以神通变化,焚化了自己的五蕴色身。佛陀这才完成了在这个娑婆世界最后的因缘。佛陀在化身示现的八十年中,以指示众生执“我”为尊为开始,到最后度化须跋陀尊者,除了自我的修行,便是度人的慈悲。《法华经》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一生简单地只有度化众生这唯一的心愿,毕其一生,不曾懈怠、不曾食言、不曾放弃,每一次宣讲,不会因信众多寡而有差别相,这大概是佛陀在农历二月十五,给人世间最后的一番教化。若从小处看,佛陀为须跋陀尊者而等待,从大处看,佛陀为度化每一个可能的众生而期待。佛陀的慈悲,不是高高在上的尊享,而是尽其所能的教化。农历二月十五,值得纪念的,不是佛陀的离世,而是佛陀即使面对生命的终点,却依然能够努力地将度化众生的事业延长。现在的我们,更是应该循佛之遗志,尽可能地用佛法延长自己修行的价值,培福修善、诵经生智、精进不辍,当是我佛弟子最后的坚持。来源:凤凰网
佛学资讯
23天前
居士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佛教文化心存误解,所以在家人学佛难免困难重重,更有甚者,弄得家庭关系一塌糊涂。那么,佛弟子该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呢?来听听惟贤法师,送给在家佛弟子的箴言吧。2010年10月25日,凤凰网佛教在什邡罗汉寺对话惟贤长老(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惟贤法师1、树立“正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于专业,这种专业比较单纯化,没有一切累赘,所以僧众是住持正法,居士是护持正法。作为僧众应该住持正法,居士或者广大的群众具有各种能力,很多事情僧众不能做,居士可以做,所以居士作为护法是很恰当,而且很实际,很有力量。我就希望我们在座的大家都作为护法,来护持正法。正法是人天眼目,你们护持正法,也就是使众生的法身慧命得到保护,这个功德是很大的。那么作为这一群力量,比较特殊,是在家修行者。所以从信仰方面上来讲,信仰三宝、信仰因果、信仰业报,有因必有果,有功就有德,要坚定这个信仰。从信方面来讲,这个信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而是智慧的信仰、理智的信仰。这样的话,太虚法师讲过,梁启超讲过,欧洲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讲过,所以首先要确立这个观点,建立这个信仰,养成正信,巩固正信。太虚大师2、以“解”巩固正信:善用其心从解上来讲,有信必须要有解,从解之中了解基本教理,从而就能够认识到为什么要信,认识到为什么要学,巩固正信,这是解的重要。我以《维摩诘经》来讲,对于处在家庭来说,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维摩诘经》上讲:“虽处居家,不堕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处居家,不堕三界”,虽然住在家里面,但是在内心来讲,不要有所贪恋,要认识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是并不安乐的,三界如是,家也如是,所以不堕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有妻子有儿女,但是要晓得,与家人的聚合都是缘分,缘聚则合,缘尽则散。内心要保持清净,要依照佛法修清静之行,梵行就是清净之行,也就是说不要留恋,不要沾染,要看得清楚。一切都是因缘会合,因缘是有生有灭,有聚有散,要有个正确的观察,这是《维摩诘经》里讲的。维摩诘经的第二段讲的是什么呢?对于出家的四种鉴别:第一种:身出家心也出家;第二种:身在家而心出家,等于说我生在尘世,心在山林,那心胸就很清高,很淡泊;第三种: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第四种: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这是一般人。所以说,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烦恼家、出三界家,真正意义上的出家,应该是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出世俗家只能说是形式上离开家庭,穿了一件僧衣,但实际上他心里面没有修养,贪恋红尘,那么就等于没出家。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因此,作为在家居士,你只要心里边清静淡泊,看问题清楚明白,有个正确的人生观,也就等于出家。另外《华严经净行品》里智首菩萨向文殊菩萨提问,他提问的内容有十一个总类,每一个内容里面又有十种问题,实际上是一百一十个问题。这个提问主要就是说,做人怎样才殊胜?怎样才有功德?从这些方面来问的。文殊菩萨在解答中,就包括一百四十一个解答,这一百四十一个解答就包括从在家到出家,包括生活语言到行动,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微都包括在其中。禅宗讲,生活就是道,平常心就是道,现实就是道。对于智首菩萨的提问,文殊菩萨有一句总的解答:“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你学佛走正道,你要想获得一切功德,就看你的心,要善用其心,这个善字很重要,等于儒家讲的要正心诚意。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致、诚、正,是一种修养功夫,不管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共同的,不过浅深不同、宽窄不同而已。文殊菩萨在这里说要善用其心,为什么众生有烦恼痛苦?世界上有争斗?这是什么原因?就是这些人不能善用其心,不能善用其心就恰恰能招来烦恼痛苦,一定要找出这个原因。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文殊菩萨解答后,就在一百四十一愿里讲,不管你出家在家,你的行住坐卧、言语说话、动作走路,存心要善,要一切想到别人,想到一切众生,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当愿众生如何,只想到众生,并没有说是愿我怎么样,这就是无我精神。一百四十一个“当愿”中,开头几个是关于家庭的。(一)第一首: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你处在家,就要善对家庭,要认识到家的组合都是缘,有善缘有恶缘,顺心一点就是善缘,不顺心的就是恶缘,都是因缘组合,有聚有散,有分有离,都是性空的,这个要搞清楚,那么这样子就不会受逼迫,不会走投无路。唐代有个庞道玄,他的女儿庞灵照,父女俩相当有道行,他女儿每天就以编蔑活(蔑活:指四川的竹器)来维持两个人的生活,而庞道玄有文采,不愿意当官,喜欢过清闲生活,他写有几首偈子,其中有几句:日在空中行,夜在空中卧,空空空吟诗诗空空相合,莫谓多言空,空是诸佛座你们想想这个道理,一切都是观诸法性空,佛的境界就是空性,《华严经》上讲: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趣,令心所向皆无碍。心如虚空,其量无边,可以包容森罗万象。这个境界就大啊,在虚空是无挂无碍的。这个庞道玄父女,就是那么的高尚。“莫谓多言空,空是诸佛座”,你不要说我什么都在讲空,你们要晓得空是如来的宝座,如来能够证悟空性,与空性相契和,就登如来的宝座,能够了解空意就见了法身如来。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张满常《华严经》的法界观,就包括一切事物及一切事物的性与相,性就是本体,相就是现象,都包括在法界里面。你能够观空,就能够见一切如来境界、如来净土,层层无尽。你能够观缘生法、观有,就可以晓得一切器世间、众生世间的“一、多、大、小”,从微尘到整个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其中的佛,有业报佛、理性佛、愿望佛等各种各样的佛,你处处都可以见到,能够了空就是理性佛,理性佛有十种,这个境界大得很。所以对“空”字要有个正确的解释,不是“什么都没得了”而是真空显妙有。了解空就能够证得佛果,了解无我就可以与诸法平等,境界就广大了。(二)第二首: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把父母当成佛想,一切众生在孝养父母时,要把父母当成佛想。这样子的话,你家中有佛,你要恭敬供养,这是彻底的大孝,希望众生都如是,那就可以普度众生,报众生恩。(三)第三首:妻子聚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着。妻子儿女聚会,其中有冤有亲,冤亲之中你不要有分别执着,亲固然可贵,怨你也要容忍,这就是缘嘛。佛法讲冤亲平等,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结怨,结了怨啊世世生生都解不了,那才不得了。所以要冤亲平等,化冤为亲,这样子就免得贪着,从中受痛苦,受缠绕。(四)第四首: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你在五欲境界之中,要正对这个境界,财色名食睡。那么众生就是留恋于五欲,于五欲之中贪恋不舍就造业受苦。你看现在这个社会,歌舞厅啊、娱乐厅啊、卡拉OK厅等很多,吃的、穿的、听的无不是欲,使人贪恋,但是学佛的在家菩萨、居家的居士啊,你必须要正确对待。就象那个莲花一样,生在污泥之中,保持微妙香洁的品质,不为污泥所染。要有真正的菩萨行,才可以超脱。我如是,希望众生都如是。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拔除欲箭,究竟安稳”,欲就等于箭一样的,箭一射出来到身上就要致命,丧失法身慧命,就使你不得解脱。能够看清楚欲箭而不沾染,就可以究竟安稳,永远的彻底的都能得这四段都是说明在家居士应该建立正确的观点和行动,我们学佛如何解?就必须以正法来解决与家庭和工作的问题,平心静气的平等对待一切,才处得好各种关系,只有这样,在家庭中才能够使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在事业中你才能与职工、与群众和睦相处。3、行:以四无量心,修四摄之行最重要的就是以因果思想,明因识果,修五戒十善之行,结合五戒十善发菩提心,以四无量心,修四摄之行。发扬般若宗的第一代祖师龙树菩萨在《菩提资粮论》里提出菩萨四种真实行,哪四种呢?知性空而求业报;知无我而生慈悲;乐涅槃而行生死;广布施而不求报。第一、知性空而求业报。菩萨四真实行是很重要的,修学菩萨行要以这个为标准,我们要相信空的道理,但是不要否定因果业报的道理。由真空而妙有,由妙有而真空,这是辩证的统一,不能说“空”是什么都没得了,业报都没得了,那是错误的,所以“知性空而求业报”,那么在因果方面,我们就不能违背,处处要从因上着想,有好因必有好果。第二、知无我而生慈悲。能够达到了解空的道理,就可以证无我的道理。无我就能达到身心广大,境界广大,视众生平等,他忠于我,我忠于他,你忠于我,我忠于你,平等平等的,相资相助。那么众生在苦痛中,我们就要救拔众生,要有慈悲心,要修四无量心。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第三、乐涅槃而行生死。这也是菩萨行,我作为菩萨,希望清静解脱,涅槃就是清静解脱的境界,但是乐住于涅槃、耽住于涅槃,那是小乘思想,大乘菩萨他就不乐住涅槃。在生死之中度脱众生,这是一种无住涅槃,什么叫无住啊?由于大智慧他不染生死,由于大悲心他就不住涅槃,这是莲花精神。度众生成佛,求菩提,证菩提,就在生死中求证,不是在生。第四、广布施而不求报。在行动上要修六度行,六度以布施为首,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虽然行布施啊,但是不要执着,能施、所施、施果三轮体空,不求报,这是真正的布施。《金刚经》上讲:“布施者即非布施,是名布施”,行布施你不要执着布施,有执着就不是真布施,没得执着,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布施。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4、证:“脱胎换骨”证就是果了,有了上面的解和行,就能得到什么果呢?身心得到了受用,心胸就广大、安静,智慧高,看得远,自己的身心就可以得到解脱,与平常人不同,等于脱胎换骨。进入因位菩萨境界以后,就与果位菩提相应,彻悟禅师讲:“以佛果地之觉彻我因地之心,以我因地之心证佛果地之觉,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念佛都是种这个因,念一声佛号,这个佛就是果觉的佛,我们念就是因位的念,果觉的佛与因位的佛心相应,因果相应,就可以走入佛位,走入成佛的因位。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这个道理。以上就佛教修行次第的“信解行证”,简单讲了一下,希望大家听到以后得到法喜,开启智慧,能很好地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悟到法性,证得涅槃,得到解脱!来源:凤凰网
佛学常识
28天前
尽孝莫盲目!佛弟子究竟该如何孝养父母?
很多人自认为很孝顺,却未必是真孝顺,佛陀一再强调,佛弟子要慈养双亲,而佛教强调的孝道和世间的孝道,却不尽相同。那么,作为佛弟子,到底该如何孝顺父母呢?一起来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1、物资给养,耐心服侍我们要用物资赡养父母,给他们提供舒适的衣食住行环境。不要苛待父母、克扣他们的生活所需。这样自己虽省下一点钱,结果却损了福报,得不偿失。如果父母身体不适,我们一定要及时带他们就医治疗,并耐心服侍。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耐心”?世间有句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普遍来说,我们的孝心难以持久,顺缘具足时我们还能做到孝顺,可如果时间长了,孝顺父母干扰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了,我们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孝养父母?不论是服侍父母还是陪父母聊天,耐心都很重要。2、和睦亲友,善调人际我们要担负起家庭责任,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不要让父母对此担心,不要让父母因为兄弟姐妹不团结和合、互相争吵、你争我夺而伤心难过。其已结婚有家庭的人,一定要处理好婆媳等关系。我们常常遇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这时该怎么办?有位大德说:”都是凡夫时,哪有对和错,不过是无明对无明,可怜对可怜。何况对任何人的指责和抱怨都是嗔恨的一种,是毁自己善根和福报的。牢记,牢记!”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当妻子与公婆互说不是时,我们应了知,其实哪有完全的对和错。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每个人也都有不对的地方。大家是由于业力牵引,因暂时的无明烦恼驱使而吵架的。另外,亲怨是不定的,我们在多生多世的漫长旅途中,曾与无数众生结下不同的善缘或恶缘,所以现在我们学了佛法,要注意广结善缘,不要再添冤结。亲近的人要和睦相处,但不贪恋;有嫌隙的要去化解,自己吃点亏没关系,为佛法修学扫除障碍更重要。3、莫以不善之法行孝不要以孝亲之名杀生。在《亲友书》中,龙猛菩萨对乐行国王说:”国王,不论为了谁你都千万不要造恶业。”通常人们会给父母买活鱼、活鸡补身体,给父母送香烟、好酒,令他们开心。这对他们是否有帮助,我们要好好观察。我们无法确定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身体健康,但从因果角度来讲,这样做会给自己和父母积累下恶业。我们不能颠倒孝顺,而要努力行持善法,真正以慈悲心对待父母。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4、耐心陪伴,心怀尊重以上所讲,是在身语的行为上如何好好孝养父母。那么,从心理上,我们又该如何孝养父母?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不能只用于男女朋友和夫妻,更要用在父母身上,要多多陪伴他们。陪伴过程中,我们不应任由自己急性子、坐不住,不想听父母唠叨,这样就会越陪伴矛盾越深,而应有耐心,倾听、观察他们的需要。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作为子女,我们不能嫌弃母亲丑陋,嫌弃家里贫穷,无法给自己带来好的环境(这其实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福报)。父母选择把我们生下来,已经是无上的恩德了。不论父母给我们的家庭环境贫穷或富裕,无论他们是否有社会地位,我们都不能轻慢、不尊重父母,甚至辱骂、埋怨父母。我们应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世中自己福报的匮乏。我们要尊重父母,更要观察父母的具体所需。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5、善体亲怀,导向三宝另外,我们要让父母感受到被需要。探望父母时,他们常会给我们一些食品、用品等,我们不能回绝或是拿去随便送人、丢弃,父母得知后肯定会很伤心。感受到孩子对他们的需要,是最让父母开心的。希望大家能细致地照顾好父母的心念。莫舍己道,勿扰他心!“勿扰他心”,就是不扰乱其他众生的心,其意义非常甚深,是非常广大的实修窍诀,大家要将此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孝养父母时,我们同样不要扰乱父母的心,要随顺并成就他们的善意,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中关怀他们,更重要的是一步步把他们引向正法。如果父母没有趋入佛门,就尽量引导他们趋入;如果父母对佛法没有信心,就慢慢培养他们的信心;如果没有听闻佛法,就带领他们听闻佛法;如果没有持戒,就陪伴他们持戒等。关键是把他们引向正法,一步步断恶行善。如果父母年纪比较大,对净土法门有信心,就让他们一心念佛,以求得这一世不隔他世,往生极乐世界。这些都是我们报恩父母的重要方式。来源:凤凰网
佛学常识
28天前
身为高富帅却偏偏要出家,咋想的?
农历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凤凰网佛教特编发此文,让我们共同忆念慈悲伟大的佛陀,祈愿正法久住世间,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圆满!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因缘释迦牟尼佛出家前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名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太子降生不久,便被一位当时负有盛名的预言家阿私陀仙人预见会成佛。净饭王竭尽所能为太子营造无忧无虑的皇室生活,为太子迎娶情投意合的耶输陀罗,希望能以此让太子不再有出家的心。然而,悉达多太子在出城游历时,亲见世间老病死苦,颇受触动。天人化身的清静比丘,启发了太子过去的愿心,体悟到修行才是解脱之道。于是,在一个全城熟睡的午夜,他毅然舍弃一切,骑着马,悄悄地越过城门出了家。悉达多太子辞双亲,割情爱,历经千难万苦,终成无上正等正觉,成为释迦牟尼佛,为大众宣说了三藏典籍,为众生开启了生命的觉醒之道!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闫秀勇什么是出家《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中对出家的解释为: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在《涅槃经》中说道:“居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这里说的出家是说舍离俗家,出烦恼家,远离烦恼之时,身心宽广,善法增长。出家的内涵,并不只是出离家庭或某个环境,其更深的意义在于,出离内心的无明迷惑,出离对人我、诸法的执著,出离贪嗔痴三毒烦恼的串习,出离一切造就轮回的业因和苦果……出家不是为了逃离红尘也不是为了享受清静,敲敲木鱼,念念经,打打坐。出家是修行自己,然后再去用大智慧让众生受益,共同获得解脱之道。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出家的功德利益《大宝积经》云: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出家功德经》中说: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满二十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常生天人,受福自然,最后人中,生富乐家,财富珍宝具足。《贤愚经》曰:“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地藏十轮经》:凡披出家僧衣者,诸邪魔外道,魔王夜叉等,皆不能损害彼者。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事也,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出家并非要消极避世或逃避责任,而是要做佛法的传承者,是人天的导师。佛法能够在世间流传下来,就是靠一代一代的出家人,千辛万苦的努力。梦参长老:出家的三种层次梦参长老(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出家有三种层次,一种是出世俗的家,我们现在的辞亲割爱,落发入了空门,这就是出的世俗家。可我们还是在家中,在什么家呢?三界家,欲界、色界、无色界。因为我们还没有证得无漏道,还脱不了轮回,所以还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转,我们得出这个家,要出三界。那你就得证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才能出三界。出了三界还不够,还得出烦恼家,必须得断尽一切惑染,那心就得清净了。现在阿难能够出世俗的家,但还不能够出三界的家,所以说心不入道。在大藏经里面有《菩萨念佛三昧经》,这部经就告诉我们,说出家有四法,出了家就有四种修行的方法,出了家就得修行。第一种,是昼夜六时,说罪忏悔。经上都说是昼夜六时,昼三时,夜三时,初日、中日、后日,初夜、中夜、后夜,这叫六时。自己向像或者向道友说罪忏悔,无始以来的罪业太重了。这是第一种出家的方法,出了家之后就得这样做。第二种,常念诸佛,说诚实话,不说虚假话,不诓惑一切众生,念佛名号。但这不是口念,是心里忆念,能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出家了。第三种,修六和法,心里头对于同参道友要常时的恭敬,不生恚慢。第四种,同时要勤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无常、念死,就是常念佛、法、僧、戒、无常、死。就是经常你要想一切法无常,我的寿命随时都可死亡,人身无常。值此殊胜吉祥日,让我们一起赞叹佛法僧三宝,为续佛慧命、荷担如来家业共同发清净、广大愿心,依身、语、意三门广行善业。来源:凤凰网
佛学常识
28天前
这样“许愿”,才更容易得佛菩萨加持!
生活中遇到难事或有所求,很多人都会去寺院里许愿,希望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护佑,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或度过难关,但是怎样“许愿”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呢?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1、佛菩萨并非神灵很多“信佛人”在生活中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或有所希求时,就会到寺院向佛菩萨“许愿”,求佛菩萨加持庇佑,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如求财、求子、求姻缘、求事业、求平安、求健康长寿等等,不一而足。谈到“许愿”,其实与中国民间的多神信仰有关。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与中国本土信仰相融合,一般的民众并不完全了解佛菩萨是什么,佛法讲的是什么,而是将佛菩萨当成神灵来信仰、来祈求,就有了向佛菩萨“许愿”、“还愿”之事。佛法认为,鬼神也是众生之一,也会有种种贪欲习气。就像一般人求人办事一样,事情办好了,要带着礼物去答谢,不然神明可能会不高兴。所以很多人就许诺一旦愿望成真,就修庙、造像等等,来“还愿”报答佛菩萨。但其实佛菩萨大慈大悲,发愿救度一切众生,又岂会是凡夫心所理解的那样狭隘呢?因此,我们需要明白:无论有没有“许愿”,佛菩萨都在加持庇佑着我们。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2、佛菩萨始终都在、只是你未必感应得到佛菩萨的法身清净广大,周遍十方,无处不在。佛菩萨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凡夫的烦恼心与佛菩萨的清净法身不相应,就如电波不在一个波段上,所以即使佛在眼前,我们也见不到。而诸佛菩萨为利益、圆满众生,发无量的清净大愿,但凡众生有一丝善心、一点正念,佛菩萨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加持庇佑我们、救助我们。甚至在我们因为烦恼习气,起种种恶念、做种种恶业时,佛菩萨也在以不同的因缘身份加持我们,以免我们继续做恶。《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不管我们有没有“许愿”,十方诸佛都不曾放弃我们,就像母亲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一样,只是很多时候,孩子不想母亲,不肯听母亲的话,佛菩萨的加持我们感应不到而已。3、佛法倡导“发愿”其实在佛教中,“发愿”一词更为常见,其指向也比掺杂了民间信仰的“许愿”更加明确,用途也更为广泛。发愿,是我想要去做什么;许愿,则是我想要得到什么结果。前者是在因上而言,后者是求果相。许愿是把希望寄托于神秘的外力保佑,而发愿是策发自己内心的力量,在这个愿力的引导下去实践,靠自己的努力。佛法不讲“许愿”,而是倡导“发愿”。过去诸佛菩萨在初发心时都有发愿,并且贯穿修行始终,直至成佛,如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等;而历代祖师也各有发愿,且有不少发愿文流传于世,如《怡山发愿文》等。应当知道,我们平常所“许”之愿,往往与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所发的专为利益众生、圆成菩提的愿不同,而每多关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与佛法引导众生发愿的初衷是存在一定距离的。虽然如此,如同前面所分析的那样,诸佛菩萨无时无刻不在悯念众生,即便是“许愿”,也还是能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4、“许愿”为何有些灵,有些不灵?既然佛菩萨一直在加持众生,同样是愿,为什么我们所“许”的愿有的实现了,有的却没有呢?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闫秀勇其实,所谓“许愿”,就是于生活中有所求,我们所求的要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符合因果规律,不能凭空祈求。比如,每年高考之前,一些家长会求佛菩萨加持,孩子能考得好,考上重点大学,或者考多少分以上等等。但如果这个孩子正常发挥也就考200多分,我们向佛菩萨“许愿”让孩子考到600多分,这个愿通常是不会实现的,“还愿”建再大的寺院都没有用,因为世间之事,需要因缘条件具备才能做成,佛菩萨并不能帮我们违背因果规律。此外,“许”的是不善的愿,比如希望竞争对手倒霉,自己通过违法的手段获得钱财、地位等等,这些是不会实现的。这些不善愿,带来的都是恶业,是让我们受苦的因,佛菩萨怜悯一切众生,要度众生离苦得乐,怎么可能帮众生造恶业?佛菩萨于众生无所求。我们“许”的愿,实现也好,未实现也好,都是佛菩萨观众生得度因缘,在随缘化度众生。所有的目的,或培植善根,或积累福德善缘,都是为了让众生更好地悟入佛道,修行解脱。5、怎样更容易得佛菩萨加持?那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呢?总的来讲,发善的、与佛菩萨清净心相应的愿求,会容易实现,更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反之,不善的愿求佛菩萨不会加持,并且这个愿求不能违背因果规律。如果想要“许愿”更快地实现,自己也要多做善行、善业,有善因善缘,才会有善果。佛菩萨的加持是助缘,并不是像交易一样,佛菩萨给我们想要的,我们再“还愿”给佛菩萨什么好处。在佛教中,“许愿”不如发愿、行愿,依教奉行,才最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来源:凤凰网
佛学常识
28天前
在生活中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王子轩文/圣严法师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渡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也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①不忿怒,②不抱怨,③不怀恶。”另《大智度论》卷六亦云:“众生种种加恶,心不瞋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是为众生中忍。”同书卷一五也有:“忍诸恭敬供养众生,及诸瞋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养恭敬法,及瞋恼欲法,是为法忍。”在《优婆塞戒经》卷七也另示如下:忍有两种:第一是世间忍,就是能忍饥、渴、寒、热、苦、乐;第二是出世间忍,即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忍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能忍难忍,能施难施。从以上所引经论内容看来,忍辱二字的含义甚广,有拒受诸乐而接受诸苦之意。无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绝美女的投怀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种种法门,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办得到的。一般而言,若与自己无关的事,大致能够忍受;若与切身的名利、眷属、男女等相关诸事,那就不容易忍了。佛法不仅为个人忍,也要为众生忍。到达无诤的程度时,就成了八风吹不动,即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种现象,无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脱的菩萨称为已得无生法忍。对于内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于外六尘的色、声、香、味、触、法能不受,即称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瞋,受供养而不喜,既无能受的我,也无使我接受的他,能达如此,则称生忍。此不仅是圣位菩萨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众共济,所以忍辱是建立和乐人间的最佳准则。根据这样的标准,好像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应该全部接受,没有反抗的余地似的。然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注意,如果不是出于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透过智慧的观照,应当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说,风雨水火的袭击,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绸缪,设法避免,来减少伤害、损失。业报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经过努力,来改变业报的程度和方式。所以,若对双方无损并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须接受的;如果对他有益,于己无益,也应考虑接受的;若对双方都是有害而无益,那就需要设法避免或转变它了。例如:明明知道对方是醉象、疯狗、狂人,见人就咬、逢人就杀,就当然要设法制止,因对方已经不幸,切莫让他再制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着“以牙还牙”的报复心态,应是基于慈悲的原则,自己时时加以反省和惭愧忏悔。对于丧失理性的人,应该通过制约、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们得以恢复正常。这对他们自己本身,以及整个社会,乃至所有的众生,都是有大功德的。本文摘自圣严法师《学佛群疑》来源:凤凰网
佛学常识
28天前
智慧法语:尊重生命 慈悲戒杀
编者按:你守五戒吗?你害怕失去生命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生命对任何众生来说都是宝贵的,既然我贪生怕死,其他众生也和我一样,所以不忍杀害其宝贵的生命,以满足我一己之私欲!不仅如此,当我们见到因杀生所带来的痛苦时,悲心自然生起。有了这种“悲拔众生苦”之心,爱惜生命、保护生命之心就会自然产生,这才是彻底的守不杀生戒。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佛说梵网经》【注释】佛弟子,若杀人(包括自杀),指使杀人,巧设方便,令其致死,鼓励杀,见作随喜,乃至以咒术杀生,以及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一一都为禁止;乃至一切有命者,俱不得故意杀害。来源:凤凰网
智慧法语
28天前
加载更多
下一页
零分
站龄16年
资深站长
一个喜欢折腾,却又折腾不出像样东西的,不会PHP的PHP程序员!
2020
文章
13
分类
3233
标签
3
友链
onlinelovesky
317355746
vipsever@vip.qq.com
文章分类
笔记教程
知识
教程
笔记
骗局
影视
随笔
佛学分享
佛学资讯
佛学常识
佛学故事
智慧法语
资源下载
Windows系统
Windows 11
Windows 10
Windows 8.1
Windows 8
Windows 7
Windows XP
插件
其他资源
服务器推荐
阿里云
腾讯云
标签云
M3U8播放器
标签云
小皮面板
周游
张大鹏
不躺平俱乐部
陈晨
网络视听大会
微短剧行业
傅若清
纪录电影
柴红芳
落地生根
吴恬敏
镖火
梁礼彦
麦天枢
韦家辉
龙城歼霸战
夜行侠
王莉莉
野泽尚
儿玉兼嗣
无间
王志文
靳东
奇道
共情
克里斯·佩恩
郑保瑞
尤勇
屈菁菁
严屹宽
屌丝男士
无尽自在
夏观自在
观音知春
霞光观音
尼康
乒乓球
妙空
大学
末学
首映
查理·戴
安雅·泰勒-乔伊
魔幻奇缘之宝石公主
沙赞
宋洋
10亿
快捷键
华严海会
范小天
苏童
范小青
毕飞宇
赤脚医生万泉和
町田启太
松下洸平
菅田将晖
勿言推理
青岛